第06版:生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村区联手守护凤阳山
海南加大湖泊生态保护力度
图片新闻
武陵山生态保护联合会成立
那曲狠抓湿地保护
崇明东滩十年智斗外来草
三峡库区探索生态经济模式
富起来方能护得住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优化区生机勃勃 入侵地难觅鸟踪
崇明东滩十年智斗外来草

 

据新华社电 冬日的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湿地,潇潇洒洒的芦苇荡绵延远方,满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情画意。曲水弯环的芦苇丛中,成群结队的越冬候鸟时而悠闲觅食,时而群鸟欢飞,蔚为壮观。这是记者近日在长江入海口、东滩湿地看到的美景。

为了恢复这片芦苇荡、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这里的人们与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进行了长达10多年、耗资数亿元的斗争。

原产于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的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宜生活在潮间带,植株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20世纪初,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加以引进。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也在崇明东滩引种。

然而没过几年,人们就发现互花米草超强的繁殖力令本土植物“节节败退”。强势入侵的互花米草令本土植物一步步失去家园,也威胁鸟类的生存环境。2001年以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互花米草的快速扩散及其造成的生态后果问题,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相关工作。

研究人员先后试验了化学药剂法、人工拔除、火烧等方法,治理效果都不理想。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互花米草不怕化学药剂,更拔不胜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令人头痛不已。

2005年,崇明东滩成为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以后,对付互花米草成为头等大事。在国家环保部门、林业部门和上海市政府支持下,有关高校研究单位与保护区管理处推出“物理—生物替代集成技术”治理模式,对互花米草采取“围、割、淹、晒、种、调”等一套人工强干预的综合治理方案。

据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肖卫锋介绍,这一方案首先需在互花米草集中分布的区域外围修筑围堰,将互花米草“分片包围”,形成物理隔离,然后修建调控水位的引排水闸,将互花米草刈割后,在“包围圈”内至少保持40厘米水位半年以上,使互花米草的残留根系完全“淹死”后,再补种芦苇等本地植物,并适度进行生境改造,逐步修复湿地生态环境。

从2010年开始,保护区管理处开始在捕鱼港区域内开展互花米草生态治理中试示范项目。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形成了近4000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优化区,成功“围剿”了区域内的互花米草,灭除率达95%以上。

目前,保护区管理处正在近25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将建成约26公里长的围堰,修建4座引排水涵闸。这一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

记者在东滩湿地看到,经过治理的优化区和尚待治理的入侵地,虽一“堰”之隔,却是两个天地。一边是候鸟越冬的天堂,黑脸琵鹭、白琵鹭、鸳鸯等国家级保护鸟类时常可见,管理人员还曾发现大量夏候鸟、须浮鸥前来聚集繁殖。而尚待治理修复的那片“受损”的滩涂湿地,则密密麻麻长满了互花米草,难觅鸟的踪迹。

“目前,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已有515种,其中像互花米草这样的一级恶性入侵植物34种,防范与治理外来入侵植物,成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金双研究员说:“崇明东滩湿地人与草斗争的故事,为我国海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控制外来种入侵提供了示范。”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