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对话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发动绿色经济新引擎
二氧化硫监测应适时优化
积极创新环保服务举措
舆情研判急需建立数据搜索分析体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5年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动绿色经济新引擎

葛察忠,现任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在经济新常态下,认清什么是绿色经济,如何有效发展绿色经济尤为重要。特别是要找到发展绿色经济的新引擎。为此,我们采访了相关专家。

对话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主任葛察忠

采访人:本报记者周雁凌 季英德 王学鹏

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相融性

中国环境报: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绿色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葛察忠: 绿色经济经历了概念提出、绿色萌芽、国际关注、国际行动4个阶段。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首先提出绿色经济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相关概念共同发展,概念和理论逐步清晰,实践和作用逐步显现;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出绿色经济倡议(GEI),推动各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中重点关注绿色经济产业,预计投资约4360亿美元;2012年以来,绿色经济逐步成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优先发展领域,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两大主题之一,大会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向全球各国提出发展绿色经济的号召。

从国际组织提出的概念来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绿色经济,并将其定义为可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绿色增长,关注环境保护带来的经济与就业增加,要求“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产继续提供资源和环境服务,为人类创造福祉”。

从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来看,有专家提出基于生态效率的绿色经济,将其归结为一个绿色经济方程,目标函数是传统GDP,约束条件是资源条件、环境容量、生态足迹、碳足迹等,以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成本后的绿色产出目标函数最大化来表征绿色经济的发展。总体来说,绿色经济主要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相融性。

中国环境报: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样的发展促进机制?

葛察忠:韩国明确制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与五年计划”、颁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并且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绿色增长委员会。而我国有所不同,自身就有着一套较为系统的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机制,就是以国家战略为指导、中长期发展规划为远景目标、五年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作为落实机制的整体策略与机制。

对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二五”较“十一五”更加重视绿色经济发展,设置了更多的资源环境指标,且绝大部分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同时,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在规划中设置专门章节,确立了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六大支柱,明确了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就“十二五”规划中的资源环境指标来说,主要有资源和能源效率提升、气候变化、污染减排、生态恢复4类指标,且相应制定了绿色工业、绿色财税、绿色金融和其他相关政策来推动实施。

而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均从多层面、多角度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2020年较2005年单位GDP CO2排放下降40%~45%,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2020年达到15%。此外,《“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能源规划》、《“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等都制定了相关目标和政策。

如何有效发展绿色经济?

■城镇化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一种载体,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环境报: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葛察忠: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主要存在3方面问题:

第一,绿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突出,发展政策和措施间缺乏有机协同,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不完善。

第二,产业绿色转型任重道远。农业发展绩效有待提高,工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服务业发展滞后,绿色消费动力不足。

第三,发展绿色经济的支撑保障有待加强。经济政策的运用范围和深度欠缺,科技创新能力和动力亟待加强,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尚未建立。

就我国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与措施来说,绿色发展要有转型和创新,重点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方法创新,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摆脱资源环境约束,增加人民福祉。因此,必须找到破解的出路。

首先,绿色发展要实现4个转变。即从两高一低向两低一高转变,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从生态侵略向自然和谐转变,从生态赤字向生态赢余转变。

其次,要实施绿色发展政策。包括环境资源全成本定价、绿色财政和税收、绿色核算、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考核、绿色采购等方面。

第三,要开展绿色经济示范实践,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四,要建立绿色经济统计体系,包括环保产业体系、EGSS体系。

中国环境报:绿色经济在当前有哪些重点发展领域?如何有效发展绿色经济?

葛察忠:城镇化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一种载体。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强调绿色、低碳、环保、循环、高效,减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消耗高的问题,以及解决宜居性的问题。

中国经历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11年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预计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

一方面,城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城镇化创造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镇住宅的投资需求,以及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快速的城镇化也导致人均资源消耗增加,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优质耕地减少等环境问题。

绿色城镇化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绿色城镇化,绿色城镇化是新时期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绿色城镇化,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需要绿色城镇化去落实。

绿色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绿色城镇化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中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环境报:在发展绿色城镇化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如何将绿色经济贯穿于绿色城镇化过程之中?

葛察忠:我国绿色城镇化目前主要处于试点示范阶段,通过典型地区的示范工作,发挥引领、导向、激励作用,也探索了不少绿色城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例如,浙江省提出推进绿色城镇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努力建设低碳城镇;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绿色小城镇建设评价标准》,这是全国首部绿色小城镇建设评价地方标准;湖南省提出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实现绿色崛起。

但绿色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城镇化发展思路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地方偏重城市规模和城市建设,对城镇发展质量、生态环境重视力度不够,也往往忽视新兴、有活力的小城镇的发展。

二是绿色城镇化实践进展的区域差异明显。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化建设较为薄弱,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三是城镇流动人口比例大,绿色城镇化任务较重。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高达2.61亿,人口城镇化质量也不高,且户籍、住房等体制障碍需要破解。

四是构建与绿色城镇相配套的产业支撑体系面临巨大挑战。目前第三产业总体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第二产业的资源效率低下、集群化程度低、经济拉动能力差等问题突出。

绿色城镇化过程艰巨,需要把握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角色定位,需要在理念上,将建设生态文明所倡导的“绿色、低碳、循环”的核心思想融入到绿色城镇化发展全过程中。在顶层设计上,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镇。在空间定位上,着力构建以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镇为重点,逐步形成各城镇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绿色城市群。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