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动物节目别在娱乐中迷失方向
安捷伦科技节特设科普展区
陕西近千家庭共同为小鸟搭窝
我安全 我健康 我快乐
石家庄新增36家“五绿”单位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5年4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档明星动物真人秀节目引来众说纷纭
动物节目别在娱乐中迷失方向

图为非洲角马迁徙。 资料图片
▲在纪录片《野性的终结》中,姚明近距离观察大象。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陈妍凌

明星动物真人秀节目《奇妙的朋友》近日在争议中落幕。节目通过让明星当动物饲养员,引发公众对动物保护议题的关注。

不过,节目中诸如让大象表演倒立、带年幼的猩猩认父等细节,则被批罔顾科学与动物福利,误导公众,并遭到不少国际组织和科研人员的抵制。

一方面,公众保护动物意识亟需提高,传播覆盖面广的动物节目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动物节目要避免出现科学错误、触及伦理底线,这类节目对专业性要求高,产量低。动物节目陷入不做可惜、做好不易的尴尬境地。

能避免“好心办坏事”吗?

爱它,就别去打扰它

据媒体报道,数十年前,台湾一档颇受欢迎的合家欢节目曾找来一只红毛猩猩幼儿当嘉宾,引发宝岛猩猩热。公众将红毛猩猩作为宠物圈养的热情,催生出血腥的盗猎和走私产业链,大量红毛猩猩因此非正常死亡。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节目组好心办了坏事。

天津育贤中学生物老师沈贤认为,避免重蹈覆辙的方法在于,传递科学的知识和正确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培育公众对自然界的尊重。

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张衍泽表示,动物节目首先要让受众意识到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张衍泽建议,节目可以从物种灭绝说起,揭示生物链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让受众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与人类发展休戚相关。例如,在我国一些地方,由于虎类等大型猫科动物遭到盗猎,种群发展缓慢,以之为天敌的野猪得以大量繁衍,导致野猪下山大面积祸害庄稼的事件时有发生。

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因而需要保护。“但动物节目应当告知受众,如何正确地保护动物。” 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的邹亚能认为,人与动物这对“朋友”需要独立的生活,决不能强迫野生动物融入人类。动物节目切莫误导受众,使人们认为野生动物可以按照人类意愿驯养。例如,将野生动物宠物化、给动物穿衣服等,看似善待动物,实则以人的意愿为核心,缺乏对动物的关怀和尊重。

“爱它,就别去打搅它。”沈贤常对学生们这么说。她希望,动物节目也能传递这样的理念——减少干扰,让野生动物自由地生长,就是对它们的保护。

“我们要保护的不仅是野生动物,还有它们的栖息地。”果壳网新媒体推广负责人陈旻解释道,以我国保护大熊猫为例,人们对野生大熊猫的高关注,会产生对川滇一带整体生态保护的积极影响,进而拯救和保护这片生态系统中更多的物种。

因此,不少科学家主张,动物节目应当聚焦野生动物在野生环境中的生活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从了解这种动物的种群、分布和生存困境开始,认识人类在保护它们的种群和栖息地上能做什么,并鼓励将这些科学认知转化为行动。

纪录片吸引力不足?

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趣味性

沈贤近来听到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很喜欢看《奇妙的朋友》,不仅通过节目认识了许多鸟类,而且对可爱的大熊猫、黑猩猩格外有好感。两名女学生说:“想当一回实习饲养员。”还有一位学生询问,是否能在课堂上播放这个节目。

不过,老师们更愿意向学生呈现真实的自然界。在受邀为上海市静安区万航小学学生讲授环保课时,邹亚能为孩子们播放的纪录片不仅包括壮观的非洲角马迁徙,也有残酷的狮子捕食。“因为,弱肉强食是动物世界中最真实的存在。”邹亚能说。

沈贤也为学生们选择了纪录片《灌丛下的生命》。吐丝技巧复杂的蜘蛛、专吃蝙蝠的蜈蚣、会发出萤光的蠕虫……无脊椎动物的“迷你世界”在镜头中放大。

不过,这种选择没能让学生们百分之百叫好。沈贤发现,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看得格外入迷,另一部分学生则有些“坐不住”。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中学生物老师刘双英也注意到,在课堂上播放《动物世界》等纪录片,效果不如《猩球崛起》等影片。科幻电影《猩球崛起》讲述了人猿进化为高级智慧生物后试图攻占地球的种种际遇。影片警示人们善待动物,莫因疯狂的野心造成恶果。

刘双英分析,电影的故事化表达更易于青少年理解动物保护的意义,紧凑的故事节奏和矛盾冲突也可能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因而学生观影后,能够就影片展开反思和讨论,并在保护野生动物问题上表现出极强的是非观念。

沈贤对此也有相同看法。她认为,中小学生喜欢情节精彩的动物电影,缘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相比之下,成人对动物纪录片的接受度高于孩子。她建议,制作动物节目要针对受众进行细分定位,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受众需求。同时,纪录片制作不妨更注重趣味性和通俗性。“如果让观众连看下去的耐心都没有,怎么呼吁观众保护野生动物呢?”

枯燥不应成为纪录片的标签。陈旻认为,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动物节目的确应自我调整,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海洋》、《迁徙的鸟》等一系列优秀的纪录电影,能在激烈的院线厮杀中赢得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就证明即使是动物纪录片也能既叫好又叫座。

不过,为了增强趣味性,国内外不少动物节目尝试将动物拟人化、“萌化”,通过展现动物的可爱举止,激发受众的保护欲。陈旻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并不高明。因为,动物们神奇的行为举止往往在自然界中流露,在野外捕捉到的镜头,更能在淳朴中传递给观众满满的感动和乐趣。

“有时候,在节目中讲述一位动物研究者的故事,可能会更激发出受众对野生动物的兴趣。”陈旻认为,英国动物学家珍·古道尔的故事便感动并激励着后来者。珍·古道尔在非洲原始森林近距离观察研究黑猩猩38年,发现并记录了黑猩猩折下树枝钓白蚁、把树叶卷曲起来在树洞汲取积水等行为。如今,年逾八旬的她仍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

需要明星动物真人秀吗?

借助明星高人气,但不能过度娱乐化

我国对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传播需要进一步挖掘深度、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动物节目邀请明星加盟,无疑能博得更大关注。

“不要因为有明星参与,就把节目一棍子打死。”沈贤说,如果善于借助明星的高人气,传递正能量,激发粉丝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欲,也是件好事。

2014年夏天,姚明参与拍摄的纪录片《野性的终结》在国内播出,呼吁人们停止对象牙和犀牛角制品的消费。片中,姚明远赴非洲,感受当地居民对大象、犀牛保护的热切和焦急,见到了被割去面部、盗走象牙的大象尸体,结识了一大批为反盗猎扛枪迎战的巡逻队员。感动和痛心交织于全片。

“我们需要明星的加入,让更多公众接触到动物保护理念。”陈旻说:“但是,我反对追求噱头的明星真人秀。”

“科普就是将科学通俗化,但不能过度娱乐化。”邹亚能认为,这是动物节目制作应当谨守的原则。

当然,仅靠动物节目来提升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远远不够。张衍泽认为,举办科普讲座、派发科普读物、依法惩治违法分子等,每一环都不能少。陈旻则寄望于科学家、媒体和环保NGO等的共同行动,推动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理解。

新闻背景

《奇妙的朋友》

引争议

明星动物真人秀节目《奇妙的朋友》近来争议不断。

反对者指出节目存在诸多不足,并希望停播。首先,互动环节不科学。例如,明星饲养员带小黑猩猩认父。黑猩猩具有惧外和杀婴的本能。节目中,小猩猩的父亲狂躁地乱扔东西,正是想要杀死这只陌生猩猩的表现。其次,罔顾动物福利。例如,节目中小黑猩猩出现撕咬饲养员、咧着嘴尖叫哭闹、双足直立并自己抓痒等负面反应。黑猩猩在自己身上抓挠,并不是真的痒,而是焦虑。但节目组对此并未引起重视,而是频繁地将动物放置在引发其紧张的场景中,并反复把它们当做小号人类或者宠物来展示。第三,误导受众,可能威胁种群数量。有动物学家指出,节目会让观众误以为“把猿类养在家里很好玩”,公众的占有欲和将野生动物宠物化的市场需求可能刺激盗猎者,对野生猿类种群造成沉重打击。此外,反对者还认为,节目渲染动物萌态,也可能使受众低估野生动物攻击性和濒危程度。

不过,也有支持者认为,这档节目聚焦人与动物的情感互动,让观众看到长颈鹿分娩、大熊猫断奶等平日里接触不到的动物生活画面,在新奇中传递温情与感动。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