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十指妙传万物神
“绿色潇湘”守望者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5年5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指妙传万物神

永定门城楼纸塑
刘新颖摄
 

◆本报记者王琳琳

今年65岁的吉胜久对纸塑到了“痴心”的程度。只要试想一下,故宫、鸟巢、水立方、天坛、圆明园这些北京著名的地标,都被他用平面的纸“立体化”地做了出来,“痴心”一说也就不难理解了。

十几年来,纸塑艺术家吉胜久用普普通通的铜版纸,塑造了一件又一件叹为观止的艺术品,既有天坛祈年殿、火神庙、永定门等历史文物,还有京胡、提琴、煤炉等百姓生活物品。

吉胜久曾被冯骥才称誉“十指能传万物神”。那些被他用玻璃罩精心封藏的“仅此一件”的纸塑作品,是他的爱好,他的信仰,也是他的生命时光。

倾心

创作纸塑给了吉胜久无限快乐,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大门。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日报》“巧手姐姐”栏目曾刊登过一期主题为“制作葱蝈蝈”的文章。一根带苞的葱叶,断成七厘米左右,经过巧妙地对折、打结、修剪,插上几根小刀劈出的细竹篾,一只用葱做的活灵活现的“葱蝈蝈”便诞生了。

署名“晓吉”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吉胜久。了解吉胜久的人,都知道他手巧。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每到春天,便用带花苞的葱给他做葱蝈蝈玩,耳濡目染,也激发了吉胜久用蔬菜设计造型的灵感:柿子椒做的活灵活现的小狗、土豆做的憨态可掬的小象、萝卜做的昂头挺胸的乌龟,那些美丽的鹦鹉、逼真的龙虾,实则是由苦瓜、胡萝卜制成的。

经过反复的设计、实践、失败、再实践,吉胜久设计出了25种动物造型。每一个新的设计出炉,就像一个新生儿出世,给了他无限的喜悦、快乐。

转向纸塑则与设计蔬菜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2005年,那时吉胜久在创意手工领域已获得了一定声誉,朋友推荐他往纸塑的方向探索。从小生活在北京、工作在北京的吉胜久想到了天坛祈年殿。用纸做中国古建,将四大发明融入中国韵味。他拉上老伴一起,开始了第一件纸塑作品的创作。老伴帮他用手搓瓦楞,把每道瓦楞都搓成粗细一致的小棍,花了整整三个月的业余时间,老伴直叫搓得手疼。

凝结着心血和汗水的这件作品,结构精当,如同精美的牙雕,泛着静雅的白光。从此,纸塑创作进入吉胜久的生活,如同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大门,一发不可收。

醉心

与其说吉胜久在创作纸塑,不如说纸在塑造着他本人。

纸张太美了。随着创作的增多,吉胜久的体会越来越深。

一位琴师朋友建议吉胜久做京胡。于是他细心地去了解京胡的构造,竟然用纸惟妙惟肖地展现出转轴、琴弓、琴弦。

为再现童年时坐过的竹童车,吉胜久剪了数十张纸片,做成同样粗细的纸片,两者对接在一起,竟然完美展现出了竹节之感。

纸塑丰富和深入的表现力,让吉胜久自己都意外了。他开始对纸有了深深的感情。作为四大发明的纸,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叶,衬托出了水墨、丹青、书法等充满中国韵味、反映中国文化的艺术门类。但是,纸还从来没有过以本身为主角、表现纸张原始美的艺术创作。

不加任何渲染,何其之难。剪纸以纸为主体,但只是平面艺术。纸也作为主体被做成过小飞机、小船,甚至模型,但只不过是简单的小玩意儿,还构不成精美的艺术品。既要把纸作为主体,又要让平面的纸完全立体,同时还要求创作精美、作品精致,吉胜久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或是感情使然,或是性格推动,吉胜久开始对纸有了一种使命感,推动他努力挖掘纸的无限可能,创作不同于剪纸、水墨、纸浆等以纸为载体或破坏纸结构的作品,充分展现纸张的魅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大小、高低、疏密的变化对比,再到位置均衡、形状和节奏的综合利用,吉胜久在几无参考的情况下,设计出了纸在点、线、面、体上的丰富表达。

纸塑《火车头》中有充分的线条美,均匀有致的火车车轨,精细复杂的轮间连杆,吉胜久完美再现了纸在圆、方、立体方面的可能性,让静态的火车头给人带来了切割、运动和弹跳力的速度感。

也有人看了吉胜久一律雪白的纸模作品,议论说“嗯……太白了。”也有人说:“为什么不试试其他颜色,比如金箔。”

吉胜久笑笑,依然“我行我素”。在他心目中,这看似无色的白色,才是最丰富的颜色,更赋予纸塑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独特魅力。

痴心

在纸的世界里探索、徜徉,吉胜久感觉到了创作的乐趣和快感。

吉胜久的纸塑作品,以复杂精细而著称。几乎每一件作品,都会给他带来全新的挑战。

做《圆明园》时,大水法虽已破碎但依然精美的浮雕,让吉胜久费了不少心思。他困惑于如何更好地用平面的纸展现出大水法遗址的汉白玉质感,以及主体建筑的高大雄浑、浮雕石刻的精巧美观和被残毁后的沧桑。

夜晚的书房里,灯下的身影来回徘徊。苦恼,实践,失败,再实践,不知经过了多少挫折,吉胜久终于想出了“随形”的方法,把纸搓成卷,卷成纸棍,在纸棍未干时卷成花型,再把花型粘到一张新的纸上沿线剪下。长100厘米、宽18厘米、高32厘米的大型纸塑圆明园就这么一点一点做成了。

做《岳阳楼》时,吉胜久面临从未实访岳阳楼的难题。网络上几张多角度的照片,成为创作的参考资料。如何化“原型”和“纸张”的双重平面到立体,成了最大的难关。

对着平面挖细节,掌握细节想设计,庖丁解牛也不过如此,吉胜久苦下功夫,不仅熟悉了岳阳楼的每一处细节,还在脑海里想象了一个立体的岳阳楼。顶部瓦楞,在中国画“工笔”手法的使用下,被一根一根粘匀;檐斗下的斗拱、椽头,则使用“写意”的手法,用纸折叠出了凹凸变化,让人不禁感慨其用心程度。

10多年的时间,30多件纸塑,吉胜久创作产量并不高,但他在应对挑战过程中逐步体会、总结出了“缩放得体”、“自上而下”、“繁简适当”几大纸塑创作特点:

——纸板的可塑性小,只能采取灵活巧妙的办法来表现凹凸、弧度、明暗、转折、层次、变化。

——纸板形状变换有局限,不宜做人物、动物,但在梁柱榫卯、砖石瓦砾、窗棂栏杆、匾额风铃等器物表现上则生动传神。

美心

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吉胜久的创作继续在路上。

有一次展览,一位与吉胜久年岁相仿的老太太看了作品之后,得知站在面前的人就是引发她无数感慨的作者本人时,忍不住地问:

“这是你做的?”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一句意想不到的话从老太太嘴里脱口而出,“你太幸福了!”

这句话让吉胜久思考了很久。

幸福吗?

幸福吧。

庄稼长在地里,才能获取营养。吉胜久的创作贴近生活,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提炼美并形成艺术品。他做过《手推车的变迁》,木制独轮车、竹制儿童车、金属购物车,不同时代的小车勾起了观者无限美好的回忆。新作《人间烟火》,形象刻画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三套取火工具:上世纪50年代的煤球炉,六七十年代的两用炉、80年代的煤气灶,照应出了那个艰苦但又充满乐趣的苦乐年华。

一不小心就露出50后的底色。比共和国小一岁的吉胜久,成长于革命情怀飞扬的1960年代,怀揣满满的“理想主义”。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发展。这种性格底色在他的纸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突出艺术风格的同时,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胜久创作了奥体中心的鸟巢、水立方;2010年世博会,他又花了几个月时间做出了极富中国建筑文化特色、大气恢弘的中国馆;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他又以一大会址南湖船为原型,创作了献礼作品南湖船。

这些重大题材作品,在吉胜久的妙手之下,精巧美观、巧夺天工,鸟巢的钢架造型、水立方的凹凸效果,尤其是南湖船48个悬窗的双层镂空,船头系缆桩上的八棱球,船尾小木桶的桶箍,搭在船篷上的竹竿等,都表现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倾注了吉胜久对祖国进步的浓浓深情。

这两年,北京街头应运而生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红白相间的造型,简洁大方的设计,方便快捷的系统,成了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于是,又一富有时代感的纸塑新作《公共自行车》诞生了,再次体现了吉胜久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汲取艺术创作不竭动力的理念。

追求自然之美,提炼生活之美,传递心灵之美,吉胜久的创作之路还很长很长。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