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工作再谋实 行动再加快
陈吉宁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
北京燃煤消耗要再减4成
广西罗城再遭暴雨袭击
福建出台减排工作意见
淮河变清 担子不轻?
3年实施两千个治污项目
转型升级中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淮河变清 担子不轻?
——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刘晓星 见习记者刘俊超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这些曾经真实的存在,现在却成为淮河流域人民的期盼。

伴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的出台,淮河治理又翻开了新的篇章。在诸多刚性指标的引领下,让淮河变清还有多少路要走?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访了沿淮各省。

■历史: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一段民谣真实反映了淮河饱经沧桑的历史,淮河和沿岸人民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经历着切肤之痛。

“河面上漂着厚厚的泡沫,而且呛人得很,离很远都能闻到刺鼻的味道。”如今,沿岸居民谈起当年的淮河仍深有感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水污染问题,将淮河流域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明确提出淮河水体变清的治理目标。

20年来,淮河治污始终是国家和流域四省的工作重点,制定规划方案、签订责任书、关停“十五小”企业、达标排放验收……一个个重大举措相继出台。

一项项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相继出台:

在河南,省政府连续18年将地表水质量责任目标纳入各地方政府目标管理体系,每年与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政府签订《环境保护责任目标书》,水质考核因子由1项、2项到21项,目标值逐步加严。

在安徽,省政府连续18年在淮河流域枯水季节开展污染联防,流域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扩大污染联防范围、加大重点企业限排力度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污染事故的发生。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淮河流域共有5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达219.1万吨,平均运行负荷率达94.6%。

一个个落到实处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

河南省在运用行政手段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不断探索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2009年,河南省首先在淮河流域的沙颍河流域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2010年1月1日起,在全省所有流域实施了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了“超标就扣款、超标越多扣缴生态补偿金越多、水质改善越多补偿生态补偿金越多”的机制。

目前,淮河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已成为国家考核淮河流域各省水污染防治成效的重要依据。淮河流域建立起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完成流域水功能区划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提出了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依法对新建的入河排污口设置进行审批;通过采取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水闸防污调度及水质预警预报等措施,有效减轻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正如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程绪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20年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2004年以后,国家实施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流域水污染治理,使淮河流域重要河湖水质持续改善,2010年以后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现状:水质逐步趋向好转

自上世纪90年代,淮河流域污染治理成为全国水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之一,全力推进“关停十五小”、“淮河零点行动”等工业点源治理行动,流域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进入到21世纪,淮河流域污染防治从单纯的点源向生活污染以及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发展,从侧重污染末端治理逐步向源头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过渡,在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水质逐步好转。

数据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淮河流域入河湖污染物大幅度削减,水质逐步好转,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入河排污量逐年下降:化学需氧量比1993年减少七成,氨氮入河排放量比1993年减少一半以上。1994年,淮河流域省界水质Ⅴ类和劣Ⅴ类比例为77%,如今则下降到45%。

来自安徽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安徽省辖淮河流域总体水质由8年前的重度污染好转为中度污染,2014年全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达43.7%。干流总体水质由7年前的中度污染好转为优,境内及出境的11个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Ⅱ~Ⅲ类;支流劣Ⅴ类断面比例比“九五”期间下降了36.4个百分比,出境水质明显好于入境水质。

来自河南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并趋于稳定,淮河干流出省境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以上。

同时,沿淮各省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淮河流域仅安徽境内共建成有44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实现了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实时网络传输和远程监控,达到了及时掌握重点断面水体水质状况和预警等目的。所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均安装了在线监控装置,省、市两级监控中心建成并联网运行,形成了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和监控能力。

■未来:仍需负重爬坡

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加之部分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对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淮河治理仍需负重爬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急剧增长,带来的废水、污水排放量也不断增加,给淮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下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