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万类霜天竞自由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5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多彩生物 建设美丽广西
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绿野鹭影
金花茶
弄刚的“常住居民”们(太阳鸟)
温馨一家
母子
 

说到广西的美,也许你会想到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阳朔;浓缩了壮族文化,隐藏着神秘色彩,引领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远古他乡的左江崖画;危崖峻拔、群峰依次矗立、气象万千、云海、佛光迷离幽壑的

丹霞地貌;沙白水清、海天一色,阳光闪耀如万点碎金,如诗如画的银滩……但这里还有更令人称奇的东西,那就是色彩斑斓、汲取了天地精华的丰富多彩的生物。

◆本报见习记者昌苗苗

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的“免疫系统”。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近年来,广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在务实高效地开展中。 “美丽广西”的“美”,正在名副其实成为全方位的“美”,它不仅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之美,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之美。

多彩生物 描绘美丽广西

广西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属多山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区陆地总面积的75%,占区域国土面积35%的岩溶地区,发育有大量的地下河和岩溶洞穴,南部濒临北部湾,沿海有岛屿697个,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孕育了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广西的生物多样性,可简单概括为“三多一鲜明”。

生态系统类型多。广西主要有森林、草丛、岩溶、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类型达1000多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及岛屿独具特色;岩溶生态系统地表包括岩溶洞穴、洼(谷)地、峰林、峰丛、天坑等多种形态,地下有溶洞和地下河,典型性和脆弱性都极为突出。

生物物种多。广西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昆虫5876种,高等植物9494种,大型真菌种类891种,物种特有成分高,仅分布于广西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种,陆生野生植物848种。已知洞穴生物350种,特有种150种,洞穴鱼类多样性举世闻名,洞穴甲虫中有进化程度最高的种类,穴居倍足亚纲节肢动物群落最丰富。

遗传资源多。广西植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有数千种,其中栽培作物约1200种、经济林植物4000多种。已收集保存的作物遗传资源6万余份、林木1.5万多份,作物遗传资源总库存量、水稻品种数、野生稻种质资源均居全国之首。畜类遗传资源有陆川猪、环江香猪、巴马香猪、德保矮马、菜牛等49个地方遗传品种。淡水动物主要天然经济种类126种、养殖种类59种,海水动物主要天然经济种类209种、养殖种类95种。

传统知识特色鲜明。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壮、汉等12个世居民族。主要的传统知识有稻作文化、彩棉种植等传统作物资源,壮医药、瑶医药等传统民族医药,田间养鱼、梯田水利等传统技术,祭祀蚂拐、树木和山林崇拜等民族信仰,糍巴、蓝靛瑶保苗节等传统民族文化,还有大瑶山甜茶、金秀绞股蓝等传统地理标志产品。

多种因素 威胁生物物种延续

广西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省份,但同时又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省份。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生物物种面临

威胁。天然植被逐渐被人工植被取代,植被破碎化扩大,生态系统功能下降。自然湿地面积持续减少,湿地功能衰退。一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滨海湿地生境丧失,红树林湿地、海草床、盐沼植被部分消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点中有76%仍处在自然保护区之外,部分野生动植物分布范围萎缩。一些物种如黑叶猴、中国穿山甲等野生种群数量下降,部分物种如梅花鹿、水松等野外种群已经灭绝或可能灭绝。此外,物种种群组成单一化,结构低龄化、小型化,严重威胁生存延续。

同时,遗传资源部分丧失,传统知识逐渐淡化。传统的遗传资源品种逐渐被新品种取代,品种单一化日益突出,大多数传统农作物、家养动物及地方品种面临消失的威胁,特别是广西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75%~80%已经消失或大面积萎缩。随着少数民族的村落环境逐步向现代化过渡,一些农业生产知识、民居建筑知识、生活节庆民俗知识等逐渐淡化或消失。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生态处处长潘国尧介绍说:“广西自然环境脆弱,灾害性天气频发,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严重干扰了自然生态过程,加剧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功能退化;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对野生动植物的非理性消费刺激导致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捞和盗采盗猎,加剧了物种濒危;环境污染的影响,矿冶、造纸等传统产业排污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生境;外来物种入侵种类逐年增加、形式越来越复杂、区域不断扩大,对原有野生动植物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据介绍,广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操作性不强,社会和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识不足;部分自然保护区四至界限不清,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机构、设施、人员不能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要求;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科研水平落后,尚未建立物种保护、遗传资源等监测和预警体系,部分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不清,生物多样性资源减少趋势扩大。

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动植物栖息环境也造成巨大影响,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和无序开发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环境污染事件、水电开发项目对水生和河岸生物多样性及物种栖息地造成破坏,经济作物的不合理种植和扩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资源,外来入侵物种增加了生物安全的压力,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不少单一种群物种濒临灭绝。

制定计划 明确保护目标任务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厅长檀庆瑞说:“上天在赐予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自然禀赋的同时,也给我们赋予了保护生态的重大责任。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面广,事关人人。要提高全社会参与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把短期措施与长期机制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家庭等积极参与保护活动,为保护我们共同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3月14日,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系统指导。《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逐步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和重点物种保护工作逐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逐步提升。

到2020年,生物多样性受到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总体维持、局部提升,生物多样性工作机制体制逐步完善。到2030年,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保护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保护区网络体系覆盖广西土地总面积的30%,其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面积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稳定在12%左右。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评估与预警体系、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理制度以及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体系,生物资源政策法律体系和可持续利用机制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保护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行动协调,强化统一监管,建立发改、环保、林业、农业、海洋、水产畜牧、国土、水利、财政等多部门联合的生态保护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加强联动。

针对广西生物多样性政策不完善的薄弱点,《行动计划》要求健全保护政策法规,强化法制管理。依据国家和广西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管理办法,特别是针对集体土地和集体森林的土地使用、管理政策,切实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化或法制化。推动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整体执法机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划计划的落实,依法保护和管理广西的生物多样性。

完善经济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利用财政转移支付、保证金等手段,研究与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

地、流域水资源开发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区域和领域的生态补偿,探索同一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与生态受益地区之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力度,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资金和项目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资金保障。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科研能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优先安排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与关键技术科研课题。推动设立生态保护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的方法与技术模式、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市场培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和产品。

建立监督机制,开展绩效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责任制,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加强各级人大、政协监督,加强各部门间的执法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督机制,保障生物多样保护执法的规范化。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舆论引导效果。充分发挥相关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将生物多样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教育示范基地,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

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区域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与交流,深入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生态安全、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泛北部湾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方法和管理经验。

多方行动 构建保护体系建设美丽广西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关系人类自身及子孙后代福祉的必然选择。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提供着人类基本所需的全部食品、大多数药物和工业原料,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基本要素,人与自然和谐正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要求。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往往也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生态良好的地方。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生存基础的客观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经济的内涵要求,也是全方位建设“美丽广西”的迫切需要。

2005年,做出了建设生态广西重大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明确提出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2007年,做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200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制定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时,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列入其中,明确规定了水质、空气质量等生态指标;2009年,又对有关生态指标适时作了调整充实;2010年,做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为了不让环保政策“停留在文件上”,广西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构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制度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把林改的目标及森林覆盖率、主要江河水质等指标,列入各级领导班子业绩考核体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更是长远政绩”,“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碧海银滩’”等理念,在八桂大地已成为广泛共识。

广西历经10年的生态省区建设,目前,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绩显著,迁地保护初见成效。通过建立动植物园、物种种质基因库(圃)、禽畜保种场、动植物养殖种植园或保存库等多种形式,收集了5000多个植物种类,保存了6万余份作物遗传资源。成功实施了德保苏铁、黑颈长尾雉等多项珍稀野生动植物“再引种”或野外放归工程。

保护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建立了自治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联合调查和执法检查工作机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生物病虫害防治、疫源疫病防控等管理机构,建立了大气、土壤、江河、海洋、森林等环境监测机构和野生动物保护救助机构。制定和完善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差别化政绩考核的地方政策措施。

对外交流合作取得突破,科研监测稳步开展。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交流合作,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山口和猫儿山两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山口和北仑河口两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实施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外来入侵物种、重要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原生地保护和受威胁状况等调查,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价和监测,在弄岗、大瑶山、猫儿山、木论等自然保护区设立大样地开展生态定位观测,完成了全区60多个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考察和总体规划,开展了白头叶猴、鳄蜥、雉类、银杉、南方铁杉、苏铁植物和兰科植物等物种驯化繁殖和引种栽培。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