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三招治顽疾 三方得共赢
新常态下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今年优良天要达到350天
治污多良方 政府应有为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半年总结会召开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5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招治顽疾 三方得共赢
衢州“拆、治、转”并举治理生猪养殖污染
图为龙游县胡文青家庭农场污水处理池。
本报记者晏利扬摄
 

◆本报记者晏利扬

浙江衢州,因地处浙西钱塘江源头地区,成为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浙江的农业大市、养殖大市,衢州的生猪养殖污染一直是困扰当地的一大顽疾。近年来,衢州市“拆、治、转”并举,探索走出了一条生猪养殖行业污染治理、转型升级之路,实现了市民“菜篮子”、农民“钱袋子”、下游“大水缸”三方共赢。

治水先治污 治污先治猪

“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特色优势产业畜牧强县”,这样的光环与荣耀背后,却是衢州市龙游县百姓对养殖污染的不满。

“生猪养殖是龙游第一大污染源,整治前,全县环保信访案件中1/3都是有关生猪养殖污染的。”龙游县环保局局长郑建飞告诉记者,2013年,龙游县生猪养殖户多达1.3万户、饲养量近220万头,产值达20亿元,成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郊,猪圈遍地开花、粪水乱排乱放、臭味随风飘散、死猪随意抛弃……粗放无序养殖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衢州出境断面衢江水质的影响日益凸显。

“我们曾做过测算,畜禽养殖污染与全县工业、生活污染比例基本在6∶2∶2。生猪污染量大面广,必须要整治。”郑建飞说。

生猪养殖污染引起了龙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3年4月底,龙游县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与产业提升工作正式启动,划定了4个禁养乡镇和11个宜养乡镇(街道),并明确了村庄内、河道200米范围内和水源保护区内等三条“必拆红线”。在县财政总收入只有8亿多元的情况下,龙游县拿出两亿多元用于整治畜禽养殖污染。

龙游县积极动员养殖户拆除关停,面对几十次上门的乡镇干部,养殖户冯燮正说:“整治事关子孙后代,我没有理由不支持。”

“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猪”,这句话已成了衢州各县(市、区)的共识。

一年多时间,龙游县关停拆除生猪养殖场(户)1.2万余家,拆除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有效削减生猪饲养量160多万头、化学需氧量1.55万吨/年、氨氮1500吨/年,衢江出境断面水质明显好转。

养猪场关停,村民们纷纷拍手称快。村民苏祥说:“十几年不敢打开的窗户,终于能够打开了。”

同为生猪养殖大市的衢州江山市,从去年起也开始关闭村中养殖场。而早在2012年9月,市生猪养殖整规办公室就制订了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和规范管理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到今年7月正好期满。”江山市环保局局长周继仓说,今年江山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了养殖污染整治“百日攻坚”行动,通过大规模、高强度、全覆盖的集中攻坚,全市年内削减生猪饲养量87.1万头,完成了衢州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38.58%。

“目前,全市生猪养殖户从原来的1万家左右减少到200家。”周继仓说,经整治,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今年以来,江山全市出境水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均比上年同期下降50%以上,省考核均为优秀。

生态化循环 工业化治污

生猪污染必须治,百姓吃肉也不能少。无序落后散养户关停的同时,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也在不断探寻新路。

实行“农牧结合、种养匹配”,推行“大中小”生态循环,建设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实现生猪养殖零排放,是龙游县在实践中找到的法宝。

走进龙游县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眼就能看到几个大沼气罐。“本来建沼气站发电是为了处理自己公司3万~4万头生猪养殖排泄物,但现在,我们每天所有吸粪车都被派出去收集全县各养殖场的猪粪。”公司总经理詹素根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一期工程1兆瓦发电站正式上网发电,每年可发电800万千瓦时。除了自用外,其余全部并入国家电网,财政补贴后的电价达1.05元/千瓦时。今年,公司沼气发电项目二期工程将建成,“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模式将覆盖超过6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与此同时,龙游县还建成半爿月、周公畈、塔石、箬塘等沼液综合利用示范点38个,实现20万头生猪和2.6万亩种植基地之间的跨园区“中循环”;建设“沼气池→沼液池→管道→施肥”的排泄物循环利用系统,268户家庭农场实现“猪→沼→作物”就地消纳“小循环”。

下转三版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