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城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城市的“雨伞”撑得住吗?
怎样的铭记更有意义?
图片新闻
北京力保9月“阅兵蓝”
海绵城市迎来大考
塑造可持续景观 谱写大生态新篇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的铭记更有意义?

 

徐琦

又是一个即将过去的7月,日子过得平淡无奇。如果不是连日以来每到傍晚就驾临的电闪雷鸣和倾盆大雨,不知还有多少人会记起3年前的那场暴雨,还有多少人记得广渠门下淹没在自己车里的杂志主编?

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于浏览新闻的手机党,或许会对所谓灾难二字无感。世事无常,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灾难何止千万,遗忘似乎不是残忍,反而成了生命的本能。然而,当我们每个人真实地置身于一场灾难时,谁也无法再假装忘记。可悲的是,谁也无法肯定,这些灾难与你无关。所谓灾难,其揭示的最重要的真相莫过于,每一条生命都同样脆弱。

生命脆弱,危险就在身边,所以彼此珍重就是最好的纪念。而人们应该知晓的,还有更多。

经过那一夜,许多人学会了在水中如何撬开车门,学会了如何认识标示、面对泥石流、防雷电,自那一年的10月1日起,北京驾照考试进行改革,引入涉水驾驶项目。而“东方之星”沉船后,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涌入游泳馆学习水下逃生技能。

灾难在没有发生时,总是离我们很远,但只有任何时候都做好准备的人,才能以最大概率远离灾难。“7·21”给我们上的不应只限于一堂救生课,而是让人们终于意识到,能够代表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不起眼的下水道。

所谓灾难,总能暴露那些我们平时发现不了的问题。客观上说,“7·21”暴雨强度的确罕见,降雨总量为北京自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大。全市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为541mm(气象台数据),接近500年一遇,夸张点说是不足一天时间内降落了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92.5%。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城区长久以来积蓄的热岛效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暴雨发生的地区,增强了降雨强度。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会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一次大暴雨是对一座城市过去多年急速现代化的检验,只有这样的突击检查,才最见真功夫。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北京中心城区的部分排水系统还在沿用明代的老古董,无法应对现代排水需要。建国后排水设计标准源自前苏联这个干燥寒冷国家,标准低且不科学,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再比如,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呈现“摊大饼”模式的发展,城区水面率大幅降低,超过80%的路面被不透水材料覆盖,城市滞蓄雨洪的能力急剧减弱,而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跟上,雨水来了既存不住也排不掉。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7·21”之后,北京开启了浩大的中小河道治理工程,未来3年有望形成“三环水系”互连互通;北京已对780公里的中小河道进行疏浚治理,34条中小河道疏扩宽,其中有的河道是数十年来首次清淤;北京启动规划建设排蓄廊道工程,预计今年底将实现雨水从地下排出;北京市对20座下沉式立交桥完成了泵站改造,多数加建了大型蓄水池,当然包括广渠门那一座;京港澳高速被淹处建起逃生通道,高速路边架设起高清摄像头……除了硬件上的完善,还有软件上的弥补,比如应急预案的演练,比如预警短信的群发。灾难往往来自看不见的地方,而对灾难的防范也必须从看不见的地方做起。

在行色匆匆的都市中,我们常常被闪烁的霓虹灯迷惑而忘记自己其实随时可能陷入危难,而我们每个个体的能力远不足以消灭灾难或准确预知灾难。而唯一的出路在于,我们能够从每一次灾难汲取足够的教训。唯有如此,我们在每一次灾难中付出的惨痛代价才不是白白葬送。

灾难只有带来足够深远的改变,铭记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时候还会有那样一场大雨,我们显然不能控制;而我们每个人的铭记,是为了让我们今后再看到“城市看海”的新闻时,不会再为疏于防守而懊悔,而只是在心中默念:我们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了,我们缺的只是时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