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普氏野马“回家”长路漫漫
分享项目成果 探讨发展战略
图片新闻
湖州设立生态文明日
骆马湖封存400艘采砂船
西藏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获新进展
长白山区域种群稳定增长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5年8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氏野马“回家”长路漫漫
狼群猖獗、资金短缺、近亲繁殖等威胁种群安全
奔跑的普氏野马。任廷锋摄
 

◆本报记者白刘黎

甘肃省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有一片3000公顷的无人区被单独划分出来。这里没有公路,没有人烟,没有手机信号,却设立了围栏,被特殊保护了起来。因为这里现在的主人,是一群半放养的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世界上所有马种的“祖宗”,原产于甘肃、新疆、内蒙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西方探险家大量捕获并运往欧洲圈养,野生野马因过度捕杀和环境恶化而宣告灭绝。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1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入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1997年,安西保护区从英国迎来了第一批“回家”的10匹普氏野马。

十几年过去了,目前安西保护区内共有普氏野马18匹,处于半放养状态。

■联合巡护保护马群

□管护员戈壁与狼斗

安西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增武说:“我们花了很多资源在野马身上,但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知道野马出了问题,比如这次小马驹被公马咬死,我们会心疼,甚至很恼火。”

但更让人担忧的,是狼群的袭扰。

今年产下的8匹小马驹,只存活了5匹。除了一匹被咬死,一匹娘胎里带着病病死,还有一匹就是被狼吃了。而去年,更是有7匹马入了狼口,其中还有3匹大马。再往前回顾,有些年份,也有产下的小马驹全部被狼吃了的记录。

狼给野马带来的威胁,远远高于其他,但狼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要解决问题实在不易。2014年,狼群格外猖獗,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公安、林业,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开展过一次“打狼”行动。然而,在限定的期限内,工作组一匹狼也没打到。不过,经过长时间的专项联合巡护,今年以来,狼群的侵犯次数少了许多。

石存海是原安西保护区管理局的工程师,对野马很是了解。退休以后,他被返聘回来,担任野马的管护工作。据石存海说,今年马被吃掉的少了,也许跟周边其他野生动物的增加有关系。他说近期,他两次看到有野驴在马场周围出现。

在最近一期的安西保护区科考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野驴:种群数量总体在保护区相对较少,遇见率非常低,基本依靠足迹统计法进行监测。”

杨增武在听到有野驴出现的消息时,着实激动了一阵。“一直以来,我们为保护生态做了大量工作,野生动物的增加就很有说服力,证明我们这里生态有了恢复,工作有了成绩。”

狼威胁的,不仅是马,还有人。安西保护区管理局马场管护员、蒙古族的苏依拉就曾在巡护的行程中,一个人面对4匹狼,这种状况下,他只能逃跑。然后喊上同伴,提着鞭炮,重新回到荒滩上,用灯光、声响吓唬狼,尽可能地保护马群。

近年来,安西自然保护区重视科研、扎实工作,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高资源管护能力,努力提升科研监测水平,重视环保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使区内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仅野马培育上,今年迎来了8匹小马驹,虽然有3匹夭折,但5匹成活,也创造了立项以来的新高。

亲眼看过这片荒滩、亲身体验过这群“养马人”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意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据杨增武介绍,整个管理局各个管护站的管护员,每个月的收入是2400元,这里包括了通讯、交通、生活等各项补助。保护区管护员,特别是马场的人,条件确实艰苦,就是在茫茫戈壁的无人区里坚守岗位。收入微薄不说,还面临特别的危险,遇到的问题最是纷繁复杂,受到的批评次数也最多。有时也会有抱怨,但所有人都分得清轻重。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和条件下,安西保护区的这些“养马人”,为了普氏野马的延续和放归,在戈壁滩上奋斗着。

■搭建起信息化平台

□资金短缺成为阻碍

普氏野马是安西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的亮点,也是难点。

为了更好地做好普氏野马放归项目,保护区管理局初步搭建了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而且专门招聘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平台将会承担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人员车辆的实时监控,纳入地理、气象等一系列资料。而保护区内每一匹普氏野马都将佩戴一枚项圈,在定位、谱系划定、狼袭报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按照设想,平台建成之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将会迎来一次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越。

据了解,目前,安西保护区管理局先后投入了100万元,这个平台只是搭建起了初步的框架。

说到投入,杨增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台的建设预计总共需要投入2000万,一个具备基本功能的项圈,价格就在5万元左右。加上人员、车辆和繁殖期野马饲料的补充等费用,仅维持目前水平,每年就需要30万元的投入,更别提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项目启动初期时有专项保障,但从2002年项目验收通过之后,我们基本上没能申请到一笔完整的野马项目的专项资金。眼下,我们把工作经费的近1/3用在了野马身上,但还是感觉到捉襟见肘。只能是一再统筹安排,在尽可能节约资源的情况下,做好野马项目。”杨增武介绍说:“甘肃省环保厅非常重视我们的野马项目,给了很多支持,也帮助我们积极争取了很多有利条件,申报了一些普氏野马的项目。”

但是,据了解,保护区管理局申报专项,很多都没能得到批准,即便批准了的,也很少有资金专门投入到野马项目上。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保护区管理局申报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也没能获批,这一点对野马项目的打击到现在还是让人不能理解。

杨增武表达了他的观点:“很多媒体和组织都很关注普氏野马的问题。跟这么高的关注度相比,真正的支持还是没有多少。对于野马的信息化保护,技术条件其实已经很成熟了,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的工作,现在的问题就是缺钱。”

■野马面临近亲繁殖

□放归自然仍有困难

经多方了解,记者发现,投入不足,并不是普氏野马项目面临的唯一困境。

目前最棘手的问题,是近亲繁殖。

今年产下的小马驹,有一匹病死了,经过管护人员分析和研究,就是近亲繁殖埋下的隐患。

“现在保护区内的十几匹野马都是近亲。据了解,其他地方的普氏野马也面临近亲繁殖问题,已经出现产下的小马驹残疾等现象。这样下去野马的种群就发展不起来,野马项目只能面临失败的结局,最后可能导致基因丧失。”安西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开发科科长杨永伟点明了近亲繁殖的危害。

杨增武也表示,近两年,保护区管理局也在积极寻求合作,希望与其他放养区的野马实现交换配种。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野马的“家族情节”,这一项工作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还需要各个单位更多、更深入的配合。

还有一个问题,是普氏野马项目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完全放归自然似乎并不是很顺利,“野马回家”路途不易。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了充分论证和长期准备,我国也在新疆、内蒙古等许多地方尝试了普氏野马放归自然的实验,但仍面临很多困难。

首先,道路和车辆对野马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据有关报道,新疆于2001年放归第一批野马,到2007年,先后有5匹野马被车辆撞死。

其次,食物资源争夺激烈对野马放归不利。虽然野马生性暴戾,但放归后一样要与其他野生动物争夺食物资源。可以预见,初期放归的野马在争夺中占劣势,迫使他们会向条件恶劣的边缘地带移动,这将给放归普氏野马的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

再次,家马对野马构成极大的威胁。普氏野马有66条染色体,家马有64条染色体,但普氏野马可以与家马杂交产生可育的杂交后代。放归的野马不可避免会与家马接触。一方面家马与普氏野马公马打斗、抢夺母马,如果杂交将导致野马的血统不再纯正。另一方面它们的接触增加了向野马传播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风险,可能导致野马死亡。

“总之,野马培育不易,回家不易,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杨增武一直不断地呼吁能给普氏野马带来更好的生存条件。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