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走出自己的路才能有出路
海南建立保护区评审专家库
图片新闻
林下挖金 生态致富
两轮驱动推动平衡发展
京冀建10万亩水源保护林
楠溪江建水源地生态监护站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5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林根据东中西部地域特色制定不同生态保护战略
走出自己的路才能有出路

经过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吉林省西部湿地又焕发了生机。图为向海湿地。
资料图片
 

◆本报见习记者赵楠 记者郭京衢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是游客们在吉林省感受到的真实场景。生态是吉林最大特色、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吉林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着眼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眼优化发展空间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做出重大战略决策:依据吉林省地理特点,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

针对三大区域不同特点,吉林省实施了东部长白山生态系统恢复工程、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及中部黑土地保护工程,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吉林模式”。

东部护山:砍树变看树

吉林省东部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物种丰富。为建设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吉林省启动实施了东部长白山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严禁商业性砍伐,积极推进林区棚户区改造和生态移民。

为确保天然林的数量及质量,今年4月1日, 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曾经在山林里回响的伐木声成为历史,被采伐了65年的长白山开始休养生息。“我们的任务,正从砍树转为看树。”白河林业局党委书记荆彦林说。吉林省此次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的范围内的有林地总面积为347.9万公顷,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以上,森林蓄积达到4.6亿立方米,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0%。

比停伐更早的保护是长白山的森林系统生态修复和清收林地还林工程。清收林地还林工程实施不到两年,已经还林18万公顷。吉林省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被侵占的80多万公顷林地全部收回,5年时间全部还林还草还湿。长白山生态修复涵养工程实施以来,完成了长白山环区路修复110公里建成森林小镇54个、绿美村屯400个,修复裸露山体11.4万平方米。

林区棚户区改造和生态移民也是吉林在东部守山过程中出的两记“组合拳”。

“以前在山上住30多平方米的平房,砍柴烧火,刮风下雨不抗冻。”松江河林业局开峰林场工人于秀山对记者说道。他是实施生态移民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几年前从山上的平房搬进了山下52平方米的楼房。

据了解,松江河林业局辖区共含33个村屯、8500户农民,按照每户平均每年消耗8立方米薪材计算,每年消耗木材达6.8万立方米。

“把人从深山老林里搬出来就是对森林的最好保护,根据测算,全部生态移民后,每人每年可减少1.5立方米社会性的资源消耗。”松江河林业局党委副书记庄培全说。

经过不断努力,吉林省目前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吉林省东部地区空气质量提升。

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也使得野生动物种群得到逐年恢复。近年来,东北虎、豹重返家园,在长白山林区现身越来越频繁。到2014年底,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在吉林省东部山区共监测到野生东北虎27只~28只、豹42只,并发现了幼虎和幼豹。

珲春市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金永松说:“现在,不仅俄罗斯的东北虎来中国串门,已经在珲春等地定居的东北虎也去俄罗斯串门。这已经成为常态,说明东北虎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西部治水:旱地变湿地

吉林省西部草原辽阔、湖泊密布,地下水和过境水比较丰富,是吉林省实施西部河湖连通重大水利工程的地区。但常年的干旱也使得这里成为吉林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针对西区土地“三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吉林省着力加强生态建设与修复,实施了引嫩入白工程,积极推进西部河湖连通。河湖连通作为吉林省实施的引蓄客水资源,兼顾泄水的大型水利工程,成为西部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的关键工程。

据了解,吉林省河湖联通工程主要涉及白城、松原及长春等3个地级市及所属的镇赉县等10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达4.4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和已建重大水利工程,结合新建、扩建渠道、泵站及桥涵闸等工程措施,构建引、蓄、灌、排、提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在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用水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配和利用洪水等资源,向吉林省西部地区的重要湖泡、湿地供水,涵养水源空间,回补地下水,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希望能够打造西部河湖互济、渔兴牧旺、草茂粮丰、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

2013年,“河湖连通”试点工程在吉林西部白城市拉开帷幕。“试点工程实施后,效益立即得到显现。”吉林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和介绍说。

张和说:“一是2013年汛期引蓄洮儿河洪水近4亿立方米,分洪效果显著,降低月亮泡水库水位近1.1米,为确保月亮泡水库防洪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区域内累计引蓄洪水近9亿立方米,有效增加水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恢复湿地面积约550平方公里,投放鱼苗2500万尾,向海、莫莫格及周边干涸了多年的湿地和40多个湖泡得到恢复,大量候鸟落户栖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三是回补和提升区域内地下水水位0.6米~1米左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现状,为区域内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必要保障。”

“河湖连通”工程计划将在2020年工程全面完工,届时将松花江、嫩江等河流与向海、莫莫格等200多个湖泊泡沼连通,把过境汛期洪水和几个农业灌区退水,通过水利工程补给各大湿地。届时,规划区内湖泡湿地总面积将达5300平方公里,形成一个河网密布、集中连片、河湖互动、动态平衡的生态体系,将极大地改善吉林省西部生态状况。

目前,“河湖连通”的几大水源工程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从全省范围看,10个应急试点工程已经全部建成发挥作用,10个关键节点工程已全面开工,32个泡沼已与河流连通,已引蓄洪水10亿立方米,恢复湿地700多平方公里。

中部守土:黑土育金蛋

吉林省中部地区面积占全省的46%,是东北平原黑土地的核心区,也是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近年来土壤流失及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土壤保护迫在眉睫。

如何拯救黑土地?吉林省中部地区通过实施中部黑土地保护工程,探索保护性耕作、防止水土流失、提升有机质、建设农田防护林、污染防治等土壤保护治理办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黑土不断生长,种地成本就能持续降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平从2002年开始,在试验田进行保护性耕作和免耕播种机械的研究。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四平市经过8年研究改进和推广,已基本形成了技术可行、模式实用、机具配套、效果明显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长春市则从2011年开始,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增长了近6倍。

保护性耕作只是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程的一部分,“表土剥离”也是吉林省进行土壤保护的重要手段。据省国土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就在不断探索耕作层土壤“搬家”、保护珍贵黑土地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半数以上县(市、区)已探索开展了耕作层土壤剥离和利用工作,剥离耕作层土壤面积超过20万亩,剥离土方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

不仅如此,吉林省中部地区从去年开始在榆树等3个县(市)建设综合保护治理试点片,在伊通等6个县(市)建设水土流失治理试点片。重点实施田间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8个项目。

据了解,吉林省在今年还将完成土壤整治面积495万亩。

土壤污染防控也是吉林省中部地区“守土”的重要措施之一。

吉林省明确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开展省级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土壤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体系,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加强对石油、化工、电镀、油料存储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督检查,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及时处理。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吉林省环保厅提出今年土壤中的重金属指标要全部达标。同时,吉林省环保厅正在开展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布设工作,目前正在向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报送申请方案。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