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对话
3上一版  下一版4
 
应加大生态扶贫政策扶持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投资空间广阔
拉动绿色消费实现生态扶贫
公众开放日能否破解邻避冲突?
坚持低碳发展 焕发绿色生机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3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加大生态扶贫政策扶持力度

李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教授,文化部中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社科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李蓝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建议国家加大“生态扶贫”的政策扶持力度》的提案。

对话人:全国政协委员李蓝

采访人:本报记者刘蔚

生态扶贫有何特点?

■生态扶贫是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

中国环境报:今年两会,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提案,把生态环保和脱贫致富充分结合起来了。请问,您为什么会关注生态扶贫这样的问题?

李蓝: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注重抓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我的专业领域是汉语方言,经常到西南地区开展调查和研究。在工作中发现,西南地区具有青山绿水的天然优势,但经济欠发达。究其原因,一是建国以来城乡二元化,存在“剪刀差”;二是没有重工业;三是商品流通不畅。

结合总书记的讲话和实际工作中的思考,我们开始关注生态扶贫这一领域。

中国环境报:全面实现小康,两个短板就是脱贫和环保。生态扶贫恰好把国家这两项重点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那么,生态扶贫与之前的扶贫有哪些不同?

李蓝:生态扶贫是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扶贫工作的历程:经过30多年不懈的艰苦奋斗,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

我国扶贫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即1978~1985年。此前导致大面积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第二阶段是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即1986~1993年。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条件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进行规模浩大的开发与扶贫。第三阶段是扶贫攻坚阶段,即1994~200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特征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贫困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缘性特征,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向中西部地区。第四阶段是整体规划扶贫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今后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第五个阶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并为精准扶贫实施配套了相应的政策工具。

从扶贫方式看,扶贫分为5种类型。一是资金型扶贫。这种方式主要通过直接的资金投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贫困地区直接输血帮扶。二是项目型扶贫。这种方式通过项目审批、经费拉动的方式帮扶贫困地区。三是对口帮扶式扶贫。这种方式主要由中央牵头,分区划片,让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四是精准扶贫。这种方式要求对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原因的贫困现象扶贫脱贫。五是生态扶贫。这种方式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方向,避免走发展不计后果、生存环境全面恶化的老路。生态扶贫也使扶贫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扶贫。

对推进生态扶贫有哪些建议?

■培育生态扶贫示范区,推广生态产品,制订优惠政策

中国环境报:生态扶贫具体是什么形式的扶贫?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哪些探索?

李蓝:中国的扶贫是一个在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世纪工程。在全民参与的扶贫工作实践中,社会各界开始反思这样一些问题:是选择输血性的扶贫还是选择造血性的扶贫?是选择工业化、高污染的扶贫还是选择生态保护性的绿色扶贫?

为了避免重复发达地区边发展边污染、高速发展严重污染的发展模式,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先后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思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在这种扶贫观念的指引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从而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地区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还实现了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比如,贵州晴隆县按照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立足工业欠发达、环境污染小、气候环境适宜种草养畜的比较优势,较好地破解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村贫困与生态退化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寻求经济、生态和农民增收博弈中找到一条“生态+扶贫”的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环境报:当前生态扶贫还面临哪些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李蓝:生态扶贫无疑将成为“精准扶贫”的有益补充成分,为中国伟大的扶贫事业做出应有贡献。但生态扶贫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贫困地区具有先天优势,适合绿水青山的生态扶贫模式,但这种模式是否也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在生活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的西北地区如何实现生态扶贫?还有,目前生态扶贫虽然有了良好的造血机能,但由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规模效应低等问题,生态扶贫这个新生儿还不能茁壮成长。

根据这些问题,我在今年两会上将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总结贵州等地的生态扶贫经验,将其提炼并形成国家政策,正式向全国推广。

二是以精准扶贫思路为指导,在全国精心布点选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培育一批生态扶贫试点区和示范区,取得经验,向全社会推广。

三是为生态扶贫地区的生态产品提供有信誉保证的“生态产品认证书”,为生态产品顺利走向城镇和市场贴标签、开绿灯。

四是制订优惠政策,打通生态产品与市场的流通环节。只要物畅其用,货畅其流,再加上生态产品的品牌优势和规模效应,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产品的价格,并在价格上形成比较优势,最终全面占领市场。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