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对话
3上一版  下一版4
 
应加大生态扶贫政策扶持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投资空间广阔
拉动绿色消费实现生态扶贫
公众开放日能否破解邻避冲突?
坚持低碳发展 焕发绿色生机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众开放日能否破解邻避冲突?

 

◆杜焱强 包存宽

上海化工区、上海石化及金山第二工业区近日陆续推出公众开放日,多位市民通过工业区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与化工产业实现零距离。来访市民详细了解安全、环保、油品升级等大众焦点问题,与企业交流十分热烈。

开放日是促进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充分沟通,以及公众有效参与环境管理的渠道,是将过去“项目决策—公众上街—政府出面承诺项目下马”的怪圈,转变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主动吸纳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项目或企业的科学认知——政府、企业、公众沟通协商共治”的环境治理模式。这是公众参与方式的有益尝试和创新,可以将防范邻避冲突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前置,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企业在污染控制、政府在环境监管方面的努力以及厂区和周边环境质量情况,有利于消除公众对园区、对企业的神秘感和不安全感,还可以通过参与互动拉近企业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听取并充分吸纳公众意见,传递环保、安全和健康的理念。

同时,公众开放日也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就是要让群众享受发展中的红利。当地园区建设、重大项目上马等需通过人人建设、人人尽力和人人参与,最终让全民享有;而不是将公众排除在园区和企业的“篱笆墙”之外,无法接触、无渠道表达、无机会共享,邻避冲突或矛盾难免。

毋庸置疑,公众开放日是破解邻避冲突的一次有益尝试。那么,公众开放日能否成为治疗“闻化色变”的灵丹妙药?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进行考量:

一方面,随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以及严格环保制度的执行,社会各界对石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越来越重视,相继打出企业安全生产和绿色生产的“组合拳”,督促企业认真履行生产者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损害担责等各项制度。通过公众开放日能够展示企业日常环境管理的做法、成效,也可展示企业对环境风险防范显现出的决心及努力。

通过公众开放日活动,能够让公众积极关注企业、接触工业生产实际,提升公众对企业及企业环境行为的客观、科学认识,进而满足公众参与诉求和提升公众的获得感,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通过自上而下的拉力以及自下而上的推力,

最终形成企业与居民区和谐共处的局面。

另一方面,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公众难以通过一次或几次的开放日就能够彻底放松对化工项目的“警惕”,甚至消除长期积累的“闻化色变”情绪。再加上开放日中公众作为参与对象,对公开日的时间、参观路线、展示内容等的选择性不高,这里虽然包含有企业的良苦用心,却也难以一时完全消除公众内心的不信任和顾虑。推行公众开放日体现了政府、企业的勇气与智慧,但能够真正让开放日发挥作用,还需足够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执行。

总体而言,公众开放日需通过包括园区规划层次、在规划决策及其规划环评等过程或环节的参与时机前置,以社区为单元的利益相关方、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园区管委会等组成共同体的集体行动。要增进参与有效性,将居民投诉的环境问题作为公众开放活动的重点,尤其应将这种形式常态化、制度化,将开放日逐步演变为以社区为单元的公众参与企业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