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企业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铅蓄电池消费税真能有利环境吗?
让大数据成为决策依据
用绿色扮靓“十三五”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化工园区快速发展藏隐患,如何规范发展受关注
让大数据成为决策依据

 

◆本报记者童克难 刘秀凤

退城入园是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但如果不能规范管理,化工园区也将面临巨大风险。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兴建了众多化工园(化工集中区),这种集中建区的模式促进了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化工集中区常常成为安全和环境风险高发区。

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就规范化工园区发展建言献策,分析了当前我国化工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化工园区隐患突出

环保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监管力度不够

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化工行业深受地方政府青睐,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导致部分化工园区建设过密,离居民区安全距离不足,难以实现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逐水而建是我国化工行业布局的主要特点。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加快推进化工行业园区化、生态化进程的提案》中指出,我国化工园区建设主要依托消费区、资源来源地、交通运输便利等条件,布局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和人口密集区,一旦发生事故,易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同时,一些化工园区环保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比如,园区污水收集管网不到位,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闲置,有的地方甚至存在治污设施虚假运行、废水稀释排放、私设暗管偷排直排等恶意违法行为,造成局部区域流域环境污染严重。一些新建的化工园区甚至没有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就盲目招商引资,引进一些高利益重污染的项目,最终导致生态破坏。

致公党中央的这份提案强调,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化工园区的安全隐患突出。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化工行业安全监管的法规或管理要求,但对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配套管理制度。

一些企业的安全意识不强,忽视安全管理,园区和企业应急处理方案及设施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一旦发生重大事故,难以及时准确处理,员工也缺少系统的安全培训。

园区如何生态化?

合力规划园区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要加快推进化工园区生态化进程,各化工园区的布局应和我国化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地域特征、当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市场特征、城市规划和企业搬迁规划相结合。

致公党中央提案建议,应通过合理规划各地的化工园区布局,结合化工企业搬迁,提升化工行业的整体社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具体来说,要确保污水处理设施与园区同步规划、超前建设、同步运行;做好物质流和能源流分析,开展化工园区的集中供热、供气系统建设;要注重园区绿化带规划建设,减轻工业废气对周边区域的环境影响。提案认为,各化工园区应根据自身实际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技术流和资金流,提升化工园区的生态效益。

在监管方面,提案建议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健全法规体系,细化对安全管理的应急处置措施;加强环境监察及安全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对入园项目要进行严格筛选,对于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坚决摒弃。

同时,各化工园区还要注重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

一切用数据说话

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化工风险源动态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钱月宝指出,化工园区是各种风险源聚集的区域,对其监管涉及环保、安监、消防、公安等多个部门。这种“多龙治水”的局面,易造成管理职能过于分割,各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渠道。她说,各部门多是从各自职能角度加强单方面的监管,而没有形成对整个化工园区的全面规范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目前,监管部门缺少一本能够保持时效性和全面性的危险源信息台账,对化工园区内危险源信息的掌握情况让人堪忧。”钱月宝说。

对此,钱月宝建议,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化工园区安全和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具体来说,要综合环保、安监、消防、公安、海关、水利、供电等各部门数据,建立大数据平台。

在化工园区以及重大化工项目审批中,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分析模型,充分考虑项目在环境、安全、经济、就业等各方面的需求和影响,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最终让规划审批更科学合理,让监管更高效智能,也让百姓更放心。

同时,以化工园区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化工风险源动态大数据监管平台,实时收集各类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化品信息。平台在省级层面进行联网,最终形成一个覆盖全面、实时更新、数据互通、便于统筹管理的大数据监管平台。

在此基础上,钱月宝建议着力加强化工园区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建设,结合化工园区自动监控平台数据、周边环保和安全相关信访舆情数据以及风险源动态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化工园区风险等级进行研判,挖掘非正常数据,及时排除隐患化解风险。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