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核与辐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强化能力建设 筑牢监管防线
第五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典型单位发言摘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能力建设 筑牢监管防线
——第五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侧记
图为第五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分组讨论现场。
唐斐婷摄
 

◆本报记者刘晓星 唐斐婷 程梓桐 郭婧

第五次全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决策部署,分析核与辐射安全形势,总结“十二五”工作,部署“十三五”任务。

与会代表就如何创新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机构队伍、监测应急和公众沟通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核电安全监管任务与监管基础能力矛盾凸显

当前,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面临的任务艰巨复杂。

正如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任张志刚所言,各省核与辐射机构不平衡,监管能力也不平衡,地市一级的就更不平衡了。

四川省环保厅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处处长杨有仪表示,随着当前核电的发展,涉及核电的地市越来越多,在一些像四川这样核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市,建立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构是大势所趋。同时,他指出,地市设立监管机构能够更有效灵活地应对各地的具体情况。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杨伟智表示,重庆市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事业起步较晚,作为直辖市,比其他省少了地市这个层级,直接管理到区县,基础比较薄弱,人手较少,能力不足。

“十二五”时期,国家在机构队伍监管投入、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但是,目前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和任务仍不匹配。

吉林省环保厅副厅长王相民把核与辐射监管能力现状比喻成一个倒金字塔,越到市、县一级,监管能力就越薄弱。

甘肃省环保厅(省核安全局)副局长肖铮举了一个例子,电磁辐射管理工作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目前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导致监管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核工业的扩展不是简单的线性扩展,带来的监管工作量非线性的增加,对人员素质的体制机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苏国栋表示,在全国核能大发展阶段下,人才的引进与保持方面压力大,核技术人才引不进也留不住,无法与企业相比。同时,人才的外流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讨论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该建立集聚人才机制,给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施展才华的空间,让多干事、干成事的人得到重用、得到奖励。

辽宁省环保厅副巡视员高魁表示,跟江苏等省份相比,辽宁硬件上还有欠缺,设备老化,希望“十三五”期间能大规模更新。

推进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

“十三五”是我国由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迈入强国的转型期,是实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两个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吉林省环保厅副厅长王相民认为,要明确事权,广泛建立各部门各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加强中央各有关部门之间监管机构与监管对象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强化内部协调机制,建立独立监管、部门协作、权责分明、运转高效、分工负责的核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对地方推进体制机制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地方尤其是市县一级的能力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厅副巡视员高利军表示,目前新疆地区是两级监测,希望能建立三级监测体系,发展地市级监测。辐射监测站任务繁重,发展地市级监测很有必要。

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总工程师王仁科表示,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核与辐射监测监察机构,有利于地区监督站跟各省实现更好的协调沟通,进一步明确监测应急的职能职责。

内蒙古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站站长张保生表示,分类监管责任应下放到基层,一般的监测下放到地市,重点监测放在省级,核与辐射安全系统要更加开放。同时,他表示,一般性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也可以下放到地市一级,由省级监督站提供支持、方便管理。

我国是核技术利用大国,基数大、增长快、监管范围点多面广,正如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罗宏所说的,在信息化时代,监管对象越来越复杂,仅仅靠人是远远不够的。

云南省环保厅副厅长兰骏结合云南实际,指出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核与辐射监管现代化的重要性。他说,云南当前利用试点监控重点源和高危移动源,能随时随地进行跟踪监控,更加有效地保障了核与辐射安全。

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副主任程新华指出,当前各省市地区监测系统不兼容,希望能按照大数据的思路协调统一建立数据系统,实现实时的信息共享。

对此,张志刚指出,当前各省都在搞信息化建设。这是一个机会,但也是挑战。要搞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能提出合理的方案,拿出顶层设计。拿出这个东西,才能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民参与

正确的观念、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在讨论中,与会代表认为,应该高度重视核安全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约束力,将核安全文化理念融入各项监管工作中,共同提高监管系统核安全文化,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民参与。

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蒋巍表示,过去的五年是核与辐射安全大发展的五年,也是核安全观与核安全文化深刻实践的五年,比较系统科学地总结了核安全文化观,各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主任郭伊均表示,要文化先行,核安全文化是保证核安全的根本设计,要求精益求精。人员与经费保障决定发展,技术力量提供绝对支撑。

要构建全民参与的核安全文化体系,必须加强公众沟通、强化公众参与,推动核安全文化公众宣传向常态化发展。

重庆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杨伟智认为,核安全文化的宣贯要向常识化、常态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宣传要接地气。

对此,河北省环保厅巡视员宋春婴也表示,核安全文化宣贯应该多进校园,多接地气。大学生中,信息传播速度快,应该将大学生作为核安全文化的宣贯主体。

如何拓宽核安全文化信息公开的渠道,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使核安全文化宣传更接地气?辽宁省徐大堡核电站不断创新宣传方式的做法值得借鉴。

辽宁省徐大堡核电站通过采取“科普大篷车”、“科普展厅”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宣传,核项目的公众接受率从全面开展沟通工作前的60.9%上升到96.4%。

结合徐大堡核电站的实际,辽宁省环保厅副巡视员高魁表示,宣传要把握一个度,要把握好宣传时机。比如,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及时公布环保数据,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满足公众的诉求。

加强公众沟通,要注重强化舆情应对,常态化监测和分析,强化人员培训,组建专家队伍,积极回应媒体和公众关切。

福建省环保厅核安全总工程师黄书林表示,重视核安全文化要与宣传教育结合在一起。要健全核设施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政府部门和营运单位信息发布范围、责任,增加行业透明度,同时提高公众在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等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释疑解惑,消除不实信息的误导,增强对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的了解和信心。

“十三五”是实现我国由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向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该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夯实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基础支撑。在全面提高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强化核安全引领,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全民参与。

本报实习生张倩对本文亦有贡献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