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公众
3上一版
 
小区环境越差越担心雾霾危害
农村环保需要激励和赋权
这些肥皂提升了居民收集热情
湖南河流守望者举报黑臭水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环保需要激励和赋权
——访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
图为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发的证书。 本报记者邓佳摄
 

◆本报记者陈媛媛

联合国2015年赤道奖中国颁奖仪式近日在北京举行,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亦称“绿色流域”)因其在环保、扶贫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赤道奖。

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

记者:绿色流域和拉市海社区村民开展了哪些环保行动?

于晓刚:我们帮助丽江市拉市乡彝族村民采取农林间作、可持续渔业及水资源管理等可持续资源管理措施,保护了1300多公顷的山林,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我们的行动促进了少数民族社区自我组织的资源管理方式,几年来修复和保护了生态,建立了多样和可持续的生计,增强了社区面对市场与气候变迁风险的复原韧性。

1998年丽江古城缺水,需要在拉市海筑坝和调水,蓄水淹没了大量农田。失地农民只好上山开荒,下湖捕捞维持生计,前者造成洪水泥石流,后者导致渔业资源枯竭。山区居民长年靠砍伐为生,上游生态遭到破坏也加剧了贫困。

为了让流域内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共资源管理中来,我们探索地方政府与村民建设性对话。

2000年我们在拉市乡建立了由纳西族和彝族参与的流域管理组织和机制。首先在拉市乡成立流域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员会之下又成立了4个自治组织。

“纳西族西湖村流域小组”治理泥石流沟,后来发展了混农林和生态种植,10年收入翻了10倍。

在拉市海周边村寨成立纳西族渔业协会,政府放权,协会自我管理,使得渔业资源和渔业生计得到恢复。

在海东村成立纳西族灌溉协会管理水资源,协调上下游公平用水,利用纳西族社区关系和灌溉知识成功度过连续6年的特大干旱,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在拉市海流域上游山区帮助彝族波多罗村成立流域小组,经过多年努力,他们保护和管理了两万多亩高山林地和牧场,治理了受损的小流域,修了21公里公路,发展了适应当地环境的多元生计,脱贫致富。

记者:在拉市海,绿色流域和村民代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什么行动?

于晓刚:气候应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轻气候相关压力给社区造成的伤害;二是通过保护森林和其他活动减缓气候变化。我们的项目促进了上游彝族村自我管理和保护两万多亩森林,为减缓气候变化做了贡献。

村民们通过多样化生计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这些项目活动不仅使当地较好应对和减缓了气候变化,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和资源管理权利。

记者:你们的行动对环境、自然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有何贡献?

于晓刚:我们用参与式发展和资源赋权的方法动员少数民族村民,使他们以主人的态度保护资源,以可持续资源利用方式保障生计,为拉市海流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渔业协会的渔业管理和纳西西湖村混农林对湿地生态平衡做了贡献,维护了每年60多个种类10万多只越冬鸟类的栖息地。

纳西族海东用水户协会可持续管理和保护农业灌溉水资源。彝族波多罗村民15年前制定的禁伐森林的村规民约至今依然在执行。

记者:你们是如何动员少数民族参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

于晓刚: 首先,项目十分注意尊重纳西族、彝族社区公平和共享公共资源的传统,鼓励村民参与到资源管理和共同发展的活动中,组成自然资源自治组织,管理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自然资源。渔业从政府管理体制转为纳西族渔民自我管理,农业灌溉从水利部门移交纳西族用水户协会,协会广泛吸取各方意见,在保证实现多元利益下更多照顾弱势群体利益。

纳西族西湖村和彝族波多罗村还建设了妇女夜校,通过文化、农技学习和妇女发展项目,纳西族和彝族妇女成为恢复传统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力军。

记者:拉市海少数民族参与资源管理的经验可以复制交流吗?你们是怎么做的?

于晓刚:我们在尊重少数民族村民资源权利的基础上,由他们自发管理自然资源和选择发展道路,这一模式门槛低,在许多社区可以推广。

民政部命名拉市海彝族山区为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其自然保护与减灾结合的经验已在甘肃、四川灾区推广。

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减贫中心考察了波多罗彝族村社区发展经验, 决定将这一经验收进国务院扶贫办与亚行国际扶贫案例库,向国内外推介。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