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减少灾害风险保护生命安全
新书上架
生命本该从容如初
文写千秋意 手绘大自然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减少灾害风险保护生命安全

我国防灾减灾日标志
图为学生展示防灾减灾广播体操。
 

新闻眼

我国迎来第八个防灾减灾日

今天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今年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国家减灾委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认真梳理和深入分析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统筹考虑防灾减灾问题,着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重要建筑物和场所的设防水平,加强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增强城市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进入5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天气,持续强降雨导致多地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福建省泰宁县“5·8”泥石流地质灾害;江西洪涝灾害,导致全省26.9万人受灾等。专家提醒,有关部门需注意局地强降水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做好实时监测、防汛预警和转移避险等防范工作。

防灾减灾日的由来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中,仅四川省就有6.8万余人遇难、1.79万余人失踪。因此,在2009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设定一个主题。

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加大建设力度 增强减灾能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提升综合减灾能力的关键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灾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减灾基础依然薄弱、国际防灾减灾救灾任务不断加重等诸多挑战。

专家表示,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为此,要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研究,及灾害管理立法的科学性。加强灾害风险综合防范研究,重点提升重要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设防水平。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风险损失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广泛应用。加强社会力量和市场手段参与研究,切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同时,应加大建设力度,着重增强4种能力。加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力度,增强灾害防御能力。我国明确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以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防洪能力等。实施好这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就会有效防范重大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加大抗灾救灾体系建设力度,增强灾害救助能力。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抗灾救灾应急救援体系、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体系,以及自然灾害灾民救助体系,提高灾害救助能力。

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灾害防范自救能力。以“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各自实际,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加大减灾救灾财政投入力度,增强民政救灾工作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健全长效规范的减灾救灾资金投入和快速拨付机制;实施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规范的仓储采购制度,加强救灾物资信息化管理等。

新闻链接

北京西城首发防灾减灾广播体操

将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广播体操和运动会里,知识好记又好玩。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与北京市应急救援协会在柳荫街小学共同举办防灾减灾运动会,同时学生们集体展示了第一套防灾减灾广播体操。

这套防灾减灾广播体操共有8节,突出特点是每一节都对应着一个在危险时刻自救的方式。如,头部运动设计为“观察灾情”,通过左右上下的头部转动,实际为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灾害情况或隐患;上肢运动则设计为“火场逃生”,通过捂口鼻,低头踏步等动作,教学生撤离有烟火场所的应急动作。

特别关注

聚焦城市减灾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面临的各种灾害风险也日益加大。高密度的建筑群,密集的人口分布,使得城市在遭遇突发性自然灾害时面临更多挑战和风险。

我国一些大城市近年来相继发生内涝、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部分城市甚至出现逢雨必涝、逢涝必瘫的情况。如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就造成交通的大面积瘫痪,同时也造成人员伤亡。上海、武汉、深圳、杭州、济南、青岛等城市也都发生过大面积城市内涝。

与此同时,城市发生安全事故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加大。去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仓库爆炸以及去年12月深圳滑坡事故等,都造成了惨重的代价,带来了深刻的警醒。因此,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确定为“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

其实,综合防灾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 必须在规划中制订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

通过规划,可及早预防,尽量消除或减少风险。具体通过灾前城市用地的选择、布局的调控、科学确定城市规模等,使城市防灾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根据生态环境容量,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合理确定,依赖于当地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现在很多城市不顾发展条件,盲目求大,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

其次,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城市规划承担着对大型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工程项目建设的选址任务,有条件在项目建设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从生态环境的角度作好评估。这对降低灾害频率、减少灾害损失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科学选择城市建设用地是防御灾害、减少灾害的重要手段,而合理布局则是最好的防灾减灾。城市规划还可以从防灾的角度对城市形态、布局提出要求和限制条件。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