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行动是最好的说服
辽宁青少年环保公益项目揭晓
河北首座环保教育馆开馆
青海环保儿童电影展举行
青岛“美丽青岛我发声”启动
成都绿色高校联盟成立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泉州理工学院借力研发专利,推动生态校园建设
 

◆本报通讯员林祥聪

这里是校园,拥抱绿树碧水,美景就在身边;这里传承积蕴,处处彰显“生态和谐,绿色循环”的现代理念,创出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泉州理工学院作为福建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校,借力自主研发专利,在校内实现了建筑废渣、生活污水、地沟油“吃干榨尽”,不仅没有给社会增加处理负担,更为学校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把森林“搬到”校园

放眼校园,遍布各角落的植被和建筑物中的立体分层绿化,令人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

“我们的校园绿化是全方位的,不仅绿在表面,更绿满其中。”泉州理工学院老师杨颖聪介绍说。

学校主楼的大厅正中,有一个采光天井,绿宝、榕树等绿色植物在其下枝繁叶茂,充满生机。负离子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显示,室内的负离子数在3000上下浮动,是普通室内的数倍,与森林中的负离子含量相近。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室外没有一丝微风,室内却有阵阵清风徐来,奥秘何在?

“我们不仅把森林搬来了,连森林里的清风也搬来了。” 杨颖聪说。

原来,室外的热空气经过湖面、校园绿化带、立体分层绿化等层层阻隔后,热量大幅降低。同时,学校全部采用百叶式可调玻璃窗,其通风面积与采光面不仅可以有效调节校园整体温差,节省能耗,还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生态小环境。

废水废渣淘出“宝贝疙瘩”

建筑废渣+专利技术=?

泉州理工学院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抗震等级提高一级以上、隔音隔热效果良好、建造成本低的新型墙材。

这让处理起来十分棘手的建筑废渣得到了有效利用,更在校园建设中普遍应用,节约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这只是泉州理工学院以绿色技术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一个缩影,其更宏伟的蓝图是实现建筑垃圾、生活污水、食堂地沟油不出校门。

早在校园建设初期,泉州理工学院就同步建设了10组总容量达5000立方米的生化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环节中产生的沼气可供食堂烧水做饭,净化后的中水还能回收利用,成为冲洗卫生间、绿化灌溉的用水。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学校节约用水10万吨。

在地沟油处理方面,泉州理工学院自主研发的、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的地沟油二代提炼技术,从源头管控地沟油回流餐桌,保障了食品安全,不仅服务了校园,还服务了社会。一旦项目实现产业化,不仅可以满足全校地沟油的日常处理需要,还将朝着服务晋江乃至周边地区的目标迈进。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我们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泉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其天说。目前,学校已经成为“绿色区域”、“绿色建筑”、“绿色消费”与“绿色技术”融为一体的生态校园园区,特别是建筑废渣、生活污水、地沟油等处理技术的应用,使校园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全面清洁校园水源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让生态的理念植根传承

在泉州理工学院校园漫步,处处能感受到“环境育人”的理念,每一堵墙壁、每一处景致都是能传情、能说话的“活教材”。

原来,早在校园建设初期,学校就把课堂建在工地上,让学生在参与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完成生态理念教育和理论应用训练。

学院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新能源技术及应用”等与环保、新能源紧密相关的选修课,让学生领悟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院还结合6·5环境日、校园主人周等契机,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师生亲身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生态文明的内涵。

学生周可新说,这些活动把生态的种子播撒在了他们的心田,他们将把生态理念传承和延伸下去,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践行者和支持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