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读万卷书,只为写好一本书
开启能源互联网新时代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7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万卷书,只为写好一本书

 

◆张春燕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高旭国步入生态文学研究近10年了,他在心里一直酝酿着一个“宏大”的计划。他想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文学创作,做一个全景式的展现和系统性的梳理。没想到,这个计划从启动到完成,竟然“耗费”了5年时间。

要知道,把几十年间的一种文学现象做全面的梳理,意味着要搜集整理大量、充沛的资料。而受客观条件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文学类图书少得可怜。高旭国只好开始了艰难的资料搜集之路,从浙江省到杭州市的图书馆,以及各书市及高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样的梳理是有必要的。国内自开展生态文学研究以来,热点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探讨,文本解读一般偏重文学史上的经典。改革开放以来,作家们直面现实生态危机的写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为若从狭义上来理解,生态文学就是由现实生态问题所催生的、具有鲜明的生态意向和生态主张的文学。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文学创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高旭国希望自己能够为我国的生态文学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当下生态文学创作实践起到一定的引领、批评、促进作用。

每每看着印成铅字的《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学创作研究》,高旭国都能回想起写作过程中的种种不易:每个双休日,伴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在空荡荡的公交车上前往书城阅读;中午以盒饭充饥,夜幕降临时才披星戴月地回家……据笔者统计,书中仅生态报告文学一章,涉及到的作家就有60多位,涉及到的作品超过120部。

现年80岁的四川籍作家王治安,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以生态报告文学“人类生存三部曲”(《国土的忧思》《靠谁养活中国》《悲壮的森林》)享誉文坛,被当地媒体称为“生态文学第一人”,如今依然笔耕不辍。当高旭国辗转通过四川省作协找到他时,老先生激动地在电话里说:生态文学是个大主题,改革开放近40年了,有那么多作家作品,到了系统总结的时候了。

由于王治安的作品出版较早,市面上能找到的资料不多,老先生就索性把自己出版的十几部作品,全部打包寄给了高旭国。

全面系统地论述生态报告文学、生态小说、生态散文、生态诗歌等各类文体的创作状况,要求作者既要有宏观把握又要有微观考量,既要有理论观照又要有作品支撑,既要有前后勾连又要有左右比较……其写作难度可想而知。每当高旭国欲知难而退时,王治安老先生的鼓励都会从电话筒的另一端传过来。

生态写作是一方有着辽阔空间和诱人前景的文学园地,高旭国希望通过这本书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作家为生态保护奉献力量。

问: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学研究30多年了,却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首先是创作界的问题。虽然近年的生态文学创作逐渐繁荣,但总体来看,这些作品的生态内涵相当混杂,有真生态也有伪生态,有深生态也有浅生态,这势必导致其内部发展线索的时断时续、左右摇摆和起伏不定。

其次是研究界的问题,比如批评未能及时跟进,主流研究界漠视,许多学者不屑一顾等。

再次是阅读界的问题。从读者的文化背景方面考量,严格地说,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培养起生态文学读者群,许多读者因为欠缺生态主义知识和思想的哺育,因而对描写生态题材、表现生态主题的作品兴趣不大、参与性不足。

问:生态文学繁荣对生态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答:从国家发展战略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形态、文化形态和文学形态的产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生态文学应运而生。

从文学自身发展历程看,生态文学或称绿色文学,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从先秦的《周易》和诸子散文开始,“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理念就深深地扎根于文学的园地里。中国古代,很少有不热爱自然、不表现自然、不赞美自然的作家。大自然的山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滋养了历朝历代的作家,如魏晋之陶谢、唐之王孟李杜、宋之苏辛、明清之蒲松龄、曹雪芹等。

但进入近现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急切的现代化进程,致使这一宝贵的文学传统不断弱化和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生态文学,可以看做是从本土传统根脉上长出的一片新绿。

如果从横向上看,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国家人文社科领域普遍呈现“绿化”趋势。1962年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标志着世界范围的生态文学时代的来临。在全球化时代,正如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中国文学自然也跳不出世界文学的版图、格局和发展走势。

问:当下生态文学创作最主要的症结在哪里,如何解决?

答:生态文学创作对于当代文坛的根本性影响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层面上的。也就是说,生态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1980年以后已逐渐渗入一部分中国作家的灵魂,正在改变着、指导着或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表现视阈和创作理念,而这势必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若干新的元素、新的命题和新的内质。

事实上,到了1990年代以后、特别是到了新世纪以后,渴望摆脱人类中心意识,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渴望由社会型的价值观转向自然型的价值观等生态主义的诉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生态写作本身,已经渗透到当代文坛的各角落,已经对改变当代文坛的现存格局和未来走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下生态文学创作最主要的症结也恰恰出现在这里。总体上看,从事生态文学创作的中国作家还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转型期,还没有完全从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藩篱中跳出来,还没有完全确立生态主义的立场、角度和话语体系。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作家们必须弥补生态文化方面的知识,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人类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作家写出高质量、高品位生态文学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问:请您预测或展望一下中国生态文学未来发展的前景。

答:从理论上讲,只要中国存在生态问题,中国的生态文学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但真正优秀的、经典的生态文学,现在确实不多。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作家、批评家乃至广大读者的共同参与。参与决定未来。

相关链接

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

作者:李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0-01

本书以文本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唐诗中的生态意象进行了个案阐释。透过唐代关中灵动的万物生态画卷,得以体味唐人与万物结下的相依相恋的关系,感受他们对自然的审美乃至与物交融的诗意生态生活,从而在理性与感性的交互观照下,领略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的全貌。

中国当代小说的生态批判

作者:黄轶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1

本书站在生态主义思潮作为人类“新文化”推动力的角度,提出“生态启蒙”概念,在为生态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以“批判性”思维切入当代小说生态书写的创作和研究,对当下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