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应知/开卷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地球“发烧”防范需早
喜马拉雅那些神秘的植物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球“发烧”防范需早

 

编者按

自7月20日以来,我国中东部高温影响面积不断增加,各地极端高温频频出现。7月27日,上海徐家汇站最高气温定格在40.3℃,刷新今夏最高气温的同时,也创下上海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三高的极端最高气温。中央气象台也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提醒各地注意防护。

我国持续高温的同时,全球其他地区同样处于高温笼罩下,极端天气频现。如何理解全球性持续高温的出现?持续性高温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如何系统防范高温风险?本期应知加以解读。

一线追击

2016正在成为史上最热年

世界气象组织7月21日发布公报称,2016年1~6月全球平均气温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16年正在成为“史上最热年”。

公报指出,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推动下,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已连续14个月破纪录。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受2015年至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持续数十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达到了高峰。这意味着人类将面对更多热浪、严重降水及热带气旋带来的潜在影响。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出现了极端高温事件:5月,印度遭受高温、干旱袭击,北部城市珀洛迪刷新60年来最高气温纪录;6月以来,美国西海岸数十个城市遭受历年来罕见高温,内华达州塞拉利昂因高温与闪电发生山火;7月,科威特出现54℃高温天气,创东半球最高气温纪录。气象专家表示,达到这样的高温是一系列因素复杂地综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包括气流、海洋影响、季节和环境因素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日前发布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全球持续变暖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预计至2030年,全球变暖将对多项工种造成直接影响,持续增高的气温将迫使一些行业缩短工作时长或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金额或将达到2万亿美元,其中,亚非洲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损失尤其严重。

温故知新

高温及高温热浪

高温热浪通常指一段持续性的高温过程。关于高温热浪的评判标准,各地不尽相同。世界气象组织建议高温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我国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 35℃称为高温,连续3天以上则是高温热浪。

除气温外,人体对冷热的感觉还与空气湿度、风速、太阳热辐射等有关。在不同气象条件下,高温通常有干热型和闷热型两种。

干热型高温

指气温很高、太阳辐射强而且空气湿度小的高温天气。在夏季,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经常出现。

闷热型高温

指夏季水汽丰富,空气湿度大,在相对气温并不十分高时,人们仍感觉闷热的天气。我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经常出现。

分析解读

高温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基本上相等,体温一般保持在36.5~37℃之间。人体的散热,除了通过呼吸、大小便外,主要通过皮肤层散发热量。高温天气可导致人体的热平衡被破坏,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

高温对人体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热相关疾病,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亦称中暑性高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高温天气也会使人体某些基础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加重而引发死亡,其影响更大。大量文献表明,在热浪的影响下,老年人是风险最大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应对措施

加强预警应对 注重综合减灾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高温热浪事件频发,防御和减轻日趋严重的高温热浪气象灾害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完善高温预警机制,加强高温应急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注重综合减灾,完善高温预警机制和灾害应急体系。加强高温的监测、预测、评估、风险管理及相关研究,建立健全高温预警机制。高温早期预警系统会针对可能影响健康的高温天气,以气象或气候预测为基础,提供相关信息,提醒决策者、卫生部门和公众及时采取行动以减轻健康影响。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息,普及相关防御知识,做好应对预案,完善应急机制,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对城市弱势群体应对高温的社会救助,保证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在极端高温灾害脆弱区,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体系,利用体育馆、人防工程等建立一定规模和数量的避暑中心。强制实施户外作业人员特殊劳动保障制度,保护劳动者权益。

加强科学调度,保障能源和水资源安全。在极端高温热浪灾害脆弱区,要建立健全能源和水资源的应急储备。当极端高温天气发生时,政府应启动相关应急预案,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开工生产,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用水。

注重科学规划建设,改善城市气候。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城市规划建设要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确保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小气候系统相适应。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河湖水系和湿地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同时,增强“城市绿洲”冷岛效应,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政策建议

高温立法正当时

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时,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针对高温津贴制定,1960年,原卫生部、劳动部及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 2007年,国家安监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各省发布地方防暑降温文件;2013年7月4日,我国《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正式发布执行,根据这一办法,日最高气温35℃以上室外露天作业者,按照办法将可享高温津贴。

但是,这些文件大多是指导性意见,既不具强制性,也无相应的惩罚机制,导致规定难以切实执行。而且,各地规定的标准也不一致,如对于高温津贴的发放,有“按月发放”和“按天发放”两种模式,容易产生混淆。

高温立法涉及工伤保险、劳动安全及劳动卫生多个方面,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及卫生部门多个部门的管理范畴。因此,对劳动者的高温权益做出统一立法在目前存在难度。

专家认为,目前比较好的办法是由中央政府适时制定行政法规,明确在高温时间段用人单位调整工作时间、支付劳动者高温补贴、强制轮休等高温保障问题。同时,有关方面要重点关注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强制性,各地积极落实,从而在根本上加大对于劳动者高温权益的保护力度。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