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地方宣传
3上一版  下一版4
 
铜仁生态美 梵净天下灵
铜仁乡村的蜕变新生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6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仁乡村的蜕变新生
——创模铜仁之农村生态建设略记
铜仁新农村
 

鸡鸣拂晓,朝阳从山间冉冉升起,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镇杨柳村的村民刘国成起床开始给自家养殖场的猪牛准备饲料。记者跟他走进养殖场,刘国成投入饲料后,便拿起工具将畜禽的粪便收集进处理池。

“现在我们村都是生态养殖,没以前那么脏乱了,环保得很。”刘国成告诉记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配套设施已在村里全面覆盖。

■ 生态养殖 消除污染

如何有效防治农村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是铜仁市创模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此,铜仁市积极建设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实施多管齐下、生态旅游双赢互惠的举措,让农村百姓走上一条新型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铜仁市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推行畜禽——沼——果(蔬菜、苗木、花卉、药材)生态养殖模式。引导农户将畜禽养殖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将养殖场粪污就近消化和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场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在刘国成的养殖场里,记者看到猪、牛、鸡的粪便被收集在固定的地点,经堆积发酵,用于周边的果园或农田肥料,形成一个生态农业产业链,养殖污水经厌氧发酵池处理,从而达到养殖污染的“零排放”。

针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全市有121户(场)干粪堆积发酵,污水还田还土农灌。61户(场)采用沼液还田还土农灌措施。15户(场)采用干湿分离措施——干粪发酵打包外卖进行有机肥加工,销售到周边发展大棚蔬菜等;冲圈舍废水、尿液产生的沼气用于养殖照明、取暖等;沼液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然后进入养殖场冲圈舍循环使用。

而对微小型畜禽养殖场,通过沼气池——沼液还田还土农灌,或通过收集——沉淀——农灌等方式进行污染防治。

此外,针对城区畜禽养殖,为保障铜仁城区锦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和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铜仁市碧江区大力整治锦江河流域沿河两岸400米以内的禁养区。从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分期分批取缔和搬迁锦江河禁养区内38户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共取缔和搬迁圈舍15876平方米、存栏生猪1457头、家禽60200羽。

如今,铜仁市各个村镇运用生物环境工程技术对畜禽养殖场的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对圈舍、道路、排粪尿通道及粪污处理系统等进行最佳的设计、规划及建造。选择安装先进的环境控制设备,包括场舍的控温、通风、光照、粪便清理、粪污再利用、消毒及污水处理设备等。并在养殖场周围种植防护林,在各区间种植绿化隔离带,对圈舍周围道路进行绿化,在空地种植花草。

在铜仁诸如杨柳村这样的村镇,畜禽养殖根据创模工作要求整体进行了治理,生态养殖绿化了环境,促进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 清洁能源 循环利用

现在,铜仁市的每个村镇都遵照国家有关规定,统一将养殖场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不自行掩埋或焚烧,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在养殖过程中不添加抗生素,避免了畜禽产品药物残留。病死畜禽的尸体均通过焚烧炉焚烧,并做无害化处理,杜绝病死畜禽的销售和食用。

在畜禽粪污处理方面,养殖场运用微生物发酵原理,通过建立发酵床,添加秸秆、稻草和锯屑等发酵基础物质和发酵微生物等,畜禽粪尿经过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分解,将养殖场粪污在养殖环节就进行消纳,免冲洗栏舍,实现污染物零排放。而且经过发酵床处理后,垫料变成了很好的有机肥料。

“过去是烧柴做饭,厨房烟熏火燎。现在使用沼气,只要一打火就能烧水、做饭,又快又干净。”刘国成笑着说。最近几年,村里已看不见炊烟,烧柴煮饭成了历史,沼气不知不觉在村民家中普及。沼气池让铜仁很多农家用上了清洁能源,实现了生态循环。有了它,农户就有了燃料、照明和肥料,加之家用电器的普及,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

近年来,铜仁市对各乡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现在村里有超市、有广场,和城里的生活没什么差距,自然环境却比城市更舒服。”刘国成欣喜的说。

在垃圾处理方面,随着乡镇生活垃圾统一转运至城区处理,生活垃圾量日益增大,原来的填埋场已不能满足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

铜仁市将以往的垃圾填埋改为垃圾焚烧处理场,启动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用于解决碧江区、万山区主城区与城乡接合部以及江口县生活垃圾污染的问题,推动垃圾资源化进程。

垃圾焚烧处理厂每天可焚烧处理生活垃圾600吨,年处理量为21.9万吨,使垃圾重量减量约80%,容积减量超过90%,年发电量约0.96×108kwh,基本实现了垃圾减量化与无害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创模工作启动以来,铜仁市政府宏观调控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积极保护青山绿水,有效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 生态旅游 双赢互惠

端“生态碗”,吃“旅游饭”,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绿色发展,让生态旅游双赢互惠,是铜仁市创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我离开的时候,村里没几栋像样的房子,更别谈致富了。”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孟胜德,再回到铜仁市印江县河西村的家乡时,却看到了茂密的果园、精致的楼房、干净的水泥路、整齐的路灯……“鸡栖于埘,牛羊下山”的传统农村景象在河西村已见不到。

河西村是贵州省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在建设中,坚持“建生态村、吃生态饭”的发展理念,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欣欣向荣的转变。

铜仁市在创模工程里积极引导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利用生态产业开辟出生态旅游路径。

自创模工作开展以来,铜仁市争取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38个,资金1.05亿元,支持10个区县138个建制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0万人,全市共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21个,生态村命名40个。

在创模的过程中,铜仁市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街更净、路更畅。在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百姓的环境意识也不断提升,“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有了环境基础和思想保证。

一个个环境意识高、经济发展活、自然生态美的乡镇农村,正在铜仁蜕变新生。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