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铁营盘”要有“硬骨干”
日本环境教育场馆注重体验
图片新闻
环保好奇心何处安放?
首届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举行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6年8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近高校环保社团系列报道
“铁营盘”要有“硬骨干”

 

本报见习记者杜宣逸

编者按

志愿者是环保社团发展的基石。近些年,我国高校环保社团蓬勃发展,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多,但由于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机制而无法形成有序传承;一些社团成员存在“重社交,轻环保”思想;同时,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引导机制,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松散、活动质量差,发展并不稳定。这也使得有意长期与大学生环保社团建立合作的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举足不前。

案例直击 1

“老”的走,“小”的嫩?

环境教育课是沈阳农业大学绿之翼环保社团的品牌活动之一,今年的课程在13个小学,针对5、6年级共46个班级的学生开展。会长朱凤婷告诉记者,换届之后担任负责人,第一次站上讲台时心里直发慌。知识在脑子里过了无数遍,但是仍然不知道怎么讲才能让台下的四五十个孩子听懂接受。

“一次环教课上,有个小男孩突然起身爬到地上,当时我们都懵了。”朱凤婷说,还好有社团前辈“坐镇”,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当天课程结束,朱凤婷立即向上一届负责人求助,联系几位有讲课经验的老志愿者,进行了十余次培训,这才逐渐独当一面。

▲问题把脉:缺乏传承机制,人员青黄不接

对策分析 1

大一入学、大二培训、大三积累了经验、大四就面临毕业的现象,在高校学生环保社团中普遍存在,以至社团活动缺乏连续性、时代性,甚至昙花一现。根据2012年全国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现状调研项目结果显示,大学生环保社团普遍缺乏传承机制,没有充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对此,专家表示,规范管理、抓好骨干,是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加强新老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把社团目标、活动经验和人际关系有意识、高效地传承下去,离不开社团内部的制度建设。

曾在学生时代担任环保社团骨干,并多年从事环境宣教工作的胡宜贵告诉记者,一套完善的内部章程是社团活动的重要基础。他认为, 完善的内部章程包括社团对自身的定位、约束性的组织框架和人才培养机制。而这套制度能帮助社团选拔出真正热爱环保事业、有能力的环保工作者,确保留下来的人员都是最了解这个组织的、最能传承这个组织活动和经验的。

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才能为社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绿源协会的发展即受益于建章立制。这是江西农业大学2001年成立的公益性环保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协会负责人安亚萍告诉记者,绿源协会对于协会理事和志愿者的选拔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每年换届时会在所有志愿者中选拔30余位担任理事和主管,选拔流程包括营期野外活动测试、笔试、活动考察、面试,每一步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安亚萍介绍,笔试主要是考察会员对组织的了解程度和对以往活动的掌握情况。经过严格选拔程序的理事和主管志愿者,在独立开展活动时还是比较顺利的。

另一方面,梯队建设是让成员熟悉社团活动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培养社团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担当起团队职责。

“建议社团分批换届。”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助理陈蓉教授非常关注环保社团发展,她认为分批换届可以保留原有部分成员,对新加入成员进行培训和传帮带。

为确保人才培养,让社团各项活动稳步推进,厦门大学绿野协会采用项目小组直接负责的形式开展活动。绿野协会成员郑锦坚说,让每一位成员直接接触社团环保工作,让新成员从活动策划立项开始全权负责整个项目,锻炼每个年级成员的能力,为换届传承打好基础。

案例直击 2

为社交?为环保?

“总有一些同学把环保当成‘副业’,而把社交当作了参与社团的主要目标。”山诺会的成员镜子说。

山诺会是北京林业大学的的环保类社团,发展势头强劲。镜子告诉记者,去野外探险生存、聚会锻炼、玩闹谈心都是社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山诺会给大家提供了这个平台。但她观察发现,有这样一些志愿者,去野外探险的时候出现,而做环保宣传或者组织环保活动时就“失踪”。他们享受在一起加深感情的乐趣,却忘记了环保的主题。

镜子很困惑,难道环保社团已成为名不副实的学生社交平台?

▲问题把脉:环保社团成员重社交、轻环保

对策分析 2

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参与的自愿性,而受到学生的青睐,符合青年人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要求。社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这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很多会员对社团的精神内核并不了解。

专家表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改变大学生参与环保组织的不严肃和过于功利的心理。

北京理工大学戴融教授表示,高校学生社团由大学生自主管理、自由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团是一个“进出随意”的组织,要改变社团成员对环保活动的认识和态度。

“青年人考虑问题不能太现实。”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秘书长金鑫呼吁,大学青年享受着国家最好的教学资源,而且大多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做事不妨从是否有意义、是否对社会有贡献等方面考虑。

胡宜贵对大学生的心态表示理解。在他看来,社交和环保是不矛盾的。参与学生会或社团,都是学生对锻炼自我、增强人际交往的渴望,这是好事。但学生应该改变自己过强的功利心,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如何做好环保公益活动,而不是眼前的“得失”上。

另一方面,从社团自身来看,要用活动质量为自己代言,用高水准活动吸引学生目光。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课堂,能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出良好的人生风采。”谈及大学生组织的公益社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给予充分肯定。但很多社团不创新活动内容形式,渐渐发现没有活动可做,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胡宜贵认为,做环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公众对环境的理解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不断推进的。大学生环保社团需要不断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做出精品的、留得住人的环保活动。

陈蓉建议,活动策划要让学生真正受益,要让他们感受到在环保社团这个平台积攒了人脉、历练了自己。同时也要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社会,打开视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获得更高层面的满足,这样他们才能专注环保。

案例直击 3

引导少,限制多?

刘畅是重庆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大一时参加了学校的环保社团。“学校对环保社团的限制是大于支持的。”他举例说,社团曾策划对学校食堂的饭菜浪费和一次性饭盒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在向学校请求配合时,活动却毫无理由被制止了。

社会经验有限,缺乏学校引导,让学生社团很难认清自己的能力,不知道可以开展什么活动。

“现在我是绿色营重庆小组的一名志愿者,绿色营和老师们的帮助让我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刘畅说,绿色营为他打开了环保的新视野,加深了对环保的理解,享受到环保的乐趣。

▲问题把脉:学校疏于引导管理,社团成员渴望成长

对策分析 3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话题,打造环保公益品牌活动是提升学校形象的有效手段。其实,无论是环保还是其它社团,其发展都与学校的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密不可分,得到学校物质和精神支持的社团更容易找到自身定位。

专家建议,一是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社团评价机制,促进社团活动标准化、精品化、大众化、规模化发展。对社团的经典活动流程打分备案,考察社团活动的代表性,再以各项评价结果对社团打分,补齐短板、发展长处,帮助社团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把这种活动做大做强,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

二是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教师指导和经费支持。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团委书记熊金宇认为,教师参与社团指导一方面可为学生社团讲授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在制度上落实学生社团工作的认定与考核。同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通过组织的力量助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其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环境,让志愿者获得成长。

三是学校要善用各类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社团积极性。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成效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等,用这种方式带给社团成员成就感,留住志愿者。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