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数字环保
3上一版
 
“空气医生”APP提供生活指南
陕西首个智慧信息平台启动
江苏公布大数据发展计划
数据收集领域的共享经济思维
组建13类国家级大数据实验室
高分三号卫星发射成功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9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力已经存在的可能性,减少收集数据的成本
数据收集领域的共享经济思维

 

◆涂子沛

互联网上流行过一个“查水表”的段子,“开门,查水表的”,楼主说:“水表在外面”。

其实类似查水表的干扰和借口,还有电表、气表。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抄表员挨家挨户地敲门、抄表,是童年记忆中很清晰的一幕,他们挎着包、拿着手电筒,一边收钱、一边寒喧。

这是一个时代的场景,目的正是收集数据。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称之为“扫楼”,扫楼的成本很高。 但这个场景正在远去,类似的段子会失去土壤,抄表员的工作也将渐渐消失。

去年8月,扬州的168户人家率先开通了“水电气”三表远程采集。今年5月,上海、四川先后启动“三表集抄”试点,实现“抄表不开门,缴费不出户”。上海的目标是年内推广至10万户,四川则计划到2020年覆盖200万户。

在贵阳数博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大数据的座谈会上说,收集数据就是新经济的新动能。

确实,数据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驱动力量。数据的起点,在于收集。我认为,收集数据,还要有新经济的新思路,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思维。

数据,是对客观事实的测量和记录,而这个世界上的“事实”,每一秒钟都在消逝,如果不记录,就不会有数据。但记录是和时空相联的,数据采集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点到达正确的地点,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水表、气表、电表的刻度就是这样。按量收费就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获取这个刻度。上海的三表集抄,不是派人一次抄三个表,它的创新在于通过改装一户人家的电表,可以统一获取水表和气表的数据,在传送至后台数据库之后,电力公司再将这一数据分发给供水和供气的公司,然后通过关联账户自动扣费。

这正是共享经济的思路,就是借力已经存在的可能性,减少收集数据的成本。水、电、气三家企业实现了设备共享和通道共享,极大地降低了数据收集的社会成本。

其实很多数据的收集,都可以借鉴共享的思路。例如借助旅行的大巴收集环境数据。美国国家气象局在全国几千辆客运大巴上装备了传感器,随着巴士的行进移动,传感器可以收集沿途所有地点的温度、湿度、露水、光照度等数据,并立刻传回国家气象局数据中心。数据采集是每10秒钟一次,每天传感器要采集近万个数据。

通过这个方法,部署的汽车越多,人类就可以掌握大地上无数个点位上的实际温度,天气预报不再是“预”报,而会走向“实”报、“精”报。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在邮车上安装传感器,邮车开到哪个社区,在投递邮件的同时,还可以实时采集这个社区的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和噪音等数据。

无人机也可以按同样的思路安装相关传感器,在送快递、拍照片的同时,也可以用于收集大气中的其它数据。

此外,数据收集还可以借助个人。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手机就成了流动的环境数据收集终端。使用的人越多、覆盖范围越广,数据的来源就越丰富、越精准。

作者系观数科技创始人、著名大数据专家,阿里巴巴集团原副总裁,著有《大数据》、《数据之巅》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