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地方宣传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建设蓉城美丽乡村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6年1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建设蓉城美丽乡村

成都平原 奉艺/摄
双流三星农民新居 奉艺/摄
玫瑰园农家乐
 

位于川西平原上的四川成都郫县青杠树村是一个三面环水的村子,走进这里,只见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院落在绿树掩映中错落有致,村落内水泥路通达家家户户,四合院内铺着青石板,地面干净整洁,远处鲜花盛开,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在成都市,类似青杠树这样的村子不少。近年来,成都市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力度,保护和改善了农村区域环境质量,并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把生态作为最好的资源来保护和利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环境有效改善

走进成都彭州、新都、都江堰等郊区(市)县的许多村庄,都会发现村里道路整洁,道路两边隔不远就会设置一个垃圾箱,污水横流的景象一去不返……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启动了一批示范村的建设,旨在通过先进带动乡村环境治理,用典型为治理创造经验。

红墙青瓦,窗明几净;花香宜人,清水潺潺……在彭州,这样的小院落正如雨后春笋般,悄然生长。据了解,在农村治理的进程中,彭州市采取村民自筹一部分、村公资金列支一部分、镇上补贴一部分的“三个一”模式多方筹集资金。为完善硬件设施,彭州试点院落不仅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和垃圾房等环卫设施,增设了休闲健身场地,还对道路、沟渠进行了硬化,同时在通济镇、红岩镇、三界镇、军乐镇、磁峰镇、天彭镇、丽春镇7个镇新建了垃圾压缩中转站,基本解决了村社的垃圾收运处理问题。

此外,彭州还将治理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在蔬香路沿线以及蔬菜博览园,葛仙山万亩油用牡丹基地、敖平6万亩川穹GAP基地、丹景山等沿山丘陵5万亩猕猴桃基地建设正积极推进。如今的彭州正根据产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要求,修建农业垃圾分类堆沤房,施行垃圾无害化处理,使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和农村环境的融合相得益彰。在历史文化、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三融合”的框架下,一个个村容秩序良好、面貌焕然一新的新村落正陆续展现在人们面前。

位于成都市三环外的白鹭湾湿地所在的三圣乡是成都著名的“花卉之乡”,这里并没有像城市一样盖起高楼,而是凭借优良的环境打造成了乡村旅游休闲胜地。按照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三圣花乡先后打造了 “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荷塘月色”、“东篱菊园”5个主题景点,并建设了“高威体育公园”、绿道等运动休闲设施。一到周末假日,成都市民们便纷至沓来,在这里感受传统的乡村文化,欣赏优美的乡村景色,体验回归田园、拥抱自然的别样情趣。

据介绍,为了有效改善薄弱村庄的环境质量和村居容貌,提升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整体水平,成都将在全市14个郊区(市)县的109个村庄先行整治试点。整治提升工程主要包括:整治环境卫生,清理村内道路两侧、沟渠两岸、庭前院后及公共地带积存的垃圾、杂物、禽畜粪便等,消除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科学配置村庄垃圾箱(桶)、小型喷洒车、小型垃圾收运车,适量布局垃圾收运中转站(点),逐步完善村庄环卫设施等。

此外,农村环境治理中还将启动防控面源污染,抓好村庄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农户“四改”(改厨、改厕、改圈和改水),改善村庄风貌。同时,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引导村民建立完善“环境村规民约”,以户为单位明确农户清扫保洁责任区域,签订目标责任书,力求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网格化、无盲区;引导试点村庄群众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民主议定环境治理标准、管理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等,构建完善“政府引导、支部带头、群众做主、全民自治”的村民自主管理新机制等。

PPP新模式破解畜禽养殖污染难题

有资料显示,在成都市,畜禽养殖废水是导致中小河渠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畜禽养殖关系着农民的切身收入,不宜简单“关、停、并、转”。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成都市蒲江县走在了前面。

蒲江县是生猪养殖大县,年生猪出栏量达100多万头,但全县3万多个养殖户中,大多是养殖散户。近年来,蒲江县制定专项办法,对散户养殖污染行为,全县农林、水务、环保、公安等部门联动、包片治理,封堵排污口,并采取沼肥配送PPP模式,有效减轻了养殖污染。

首先是划定养殖红线。2013年,蒲江县根据养殖产业发展情况和经济作物单位面积可消耗的畜禽粪便量,制定并实施了《蒲江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该办法划定了养殖红线,将全县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适度养殖区,并严格实行分区管理,为县级各部门和乡镇加强对畜禽养殖户的监管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为实现养殖废水不下河,蒲江县还通过补贴方式,对限养区内4195家养殖户的养殖圈舍进行了拆除关停或规范化整治。

养殖粪污哪里去?蒲江县的办法是坚持发展“种养平衡”。一是配套种植园区,消耗畜禽粪便。按照每亩经济作物每年可消纳5头生猪粪便计算,全县年出栏生猪100万头需配置20万亩经济作物。目前全县柑橘、猕猴桃、茶叶、蔬菜等作物面积约50万亩,已达到实现全域种养平衡的要求。二是鼓励农户使用农家肥,推动畜粪还田。组建了服务队指导农户用畜禽粪便种植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业产品。三是按照“政府鼓励、村社支持、合作社牵头”的模式,组建抽施粪机服务队伍,推进外包服务。抽施每立方米粪污,政府补贴25元,村社资金配套10元,养殖户承担5元,受到养殖户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目前全县共建立26支服务队,有效解决了养殖粪便处理难题。

“在此基础上,蒲江从去年起探索实施PPP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方式,共投资565万元,由乡镇为主导,县农发、财政等部门参与,公开选择确定服务机构,专业负责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抽施粪服务工作,减轻了乡镇、村社养殖污染防治压力。”蒲江县环保局副局长杨利萍说。

位于蒲江县大塘镇的田园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一家专门从事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的服务机构。合作社负责人何国许说,他们建立了公共储粪池,把养殖户的养殖粪污运过来,周边农户需要对柑橘、猕猴桃、茶叶等作物进行施肥时,只要打一个电话就送过去了。既解决了养殖污染,又保证了综合利用,政府还会给予一定补贴。

据介绍,为了保证畜禽粪便不外排污染环境,蒲江县养殖户还与村(社区)签订了污染治理承诺书,并与村里发放的耕保金、大中型沼气池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农业补贴进行挂钩。不治污且态度恶劣的养殖户暂停发放补贴,治理到位再补发。

此外,蒲江县还发动群众监督养殖污染,村里和乡镇都设立了有奖举报牌,上列投诉电话。举报养殖污染确认属实的,给予100~1000元的奖励。收到举报信息后,县环保局给乡镇下发督查通知要求整改,如养殖户不按要求整改,农林、环保、水务、派出所等部门将联合执法,督促整改到位。

杨利萍说,通过实施PPP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形成农畜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遏制了畜禽养殖污染。从2013年2月起,蒲江全县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2011~2015年,成都市共投入省、市级环保专项资金2686万元,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145个(省级项目23个共768万元,市级项目122个共1918万元),并将治理项目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有力推动了农业源的总量减排工作,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63%

为了推进秸秆利用及禁烧工作,近年来,成都市每年都召开秸秆禁烧工作会议,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对禁烧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进行追责。同时,为鼓励秸秆综合利用,政府部门还提高了补贴力度。

2015年,成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绩显著,实现了“不见烟雾,不见火光,不见黑斑”的目标,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63%,未出现因焚烧秸秆导致的雾霾天气,取得了秸秆禁烧工作历年最好成绩。

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2015年,成都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秸秆利用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了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农户参与、产业运作的秸秆规模化产业化综合利用体系,全市扶持发展秸秆规模化利用企业26家,秸秆利用能力超过45万吨,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初具规模,初步实现了秸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相关企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着重扎实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产品和新设备的引进推广,因地制宜推广田边地角堆沤还田、秸秆覆盖沃土免耕、机械化粉碎还田等成本低、效果好的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支持食用菌种植大户、企业将秸秆粉碎作食用菌基料,加快推广秸秆饲料化技术,充分利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多途径开发秸秆能源化利用途径,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率。

对于秸秆规模化综合利用,成都市今年还创新性地实行了补贴阶梯制,补贴政策也有所变化,去年的政策是统一每吨补贴40元,今年对利用量达到万吨以上的每吨补80元,补贴额翻了一倍。

2016年,成都市加大了秸秆禁烧的巡查执法力度。在农作物收割期,各地严查“第一把火”,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组建巡查队昼夜巡查,依法查处违规焚烧行为。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联动、污染会商、联防联控、责任追究等机制。细化完善禁烧网格化管理,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工作。除了对集中成片的农田进行重点巡查之外,还加强了对中心城区征而未用地、机场航空通道、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沿线、与相邻市交界区域及区(市)县之间和重大活动期间的监测巡查执法力度,做到“有烟必查,有火必罚”,不留盲区和死角。

为严查重处“第一把火”,成都市始终保持对露天焚烧秸秆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规定,农户在承包地上露天焚烧秸秆的,将被扣发当年的耕地保护基金。被市级督察组和新闻媒体发现“第一把火”的区(市)县政府分管负责人要在全市相关会议上做检查,并取消其评选当年全市“三农”工作先进县资格。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市监察局将实行责任追究。

为了推动秸秆禁烧工作,成都市环保局继续和周边6市加强联防联控,并实行区域环境质量信息共享制度,建立区域因露天焚烧秸秆导致空气污染等重大环境信息通报机制。同时,成都市环保局还加强区域间巡查执法合作,通过现场联合执法、媒体曝光等方式加强管控,及时制止和查处秸秆焚烧行为。

在秸秆禁烧工作上,环保部门还采用了新的科技手段。成都市环境应急中心在今年禁烧期间,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查处焚烧秸秆违法行为。今年截至目前,利用无人机巡查方式,就发现大规模秸秆焚烧痕迹540余处,有序推进了秸秆禁烧工作,顺利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打通环保机构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都市委随后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创新,在成都早已开始破题,而乡镇环保机构的建设,就是其中的重拳出击。

2014年12月,成都市环保局结合新《环境保护法》精神,聚焦落实基层政府环保职责,着力解决基层环保管理缺位难题,启动了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建设,在全市317个乡镇(街道)统一标准、整体推进环保机构设置,并延伸到村和社区。

按照新《环境保护法》要求,对于乡镇环保机构,成都进一步明确了属地政府的责任,明确了人员、职责、经费、场所、装备“五落实”,在全域实现环境管理网格化、标准化、系统化、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成都市环保局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环境保护机构工作的意见》《成都市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工作考核指导细则》和《成都市乡镇环境保护现场巡查工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和工作指南,进一步健全乡镇(街道)环保机构管理机制。

乡镇环保机构运行以来,成效初显。成都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镇环保机构的建立,解决了乡镇、街道环境管理失位、缺位状况,有利于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乡镇环保机构建立后,落实“属地管理、权责合一”,有利于从源头上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控。

不仅如此,乡镇环保机构建立后,还可以形成快速反应管理机制。相关负责人坦言,基层环境保护机构工作人员长期在当地工作和生活,对辖区内污染源分布、排污情况等十分熟悉,且属地责任范围小,通过建立环境污染台账,有利于形成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快速反应管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乡镇环保机构还能及时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化解环境信访投诉。成都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乡镇环保机构建立后,基层人员则能够做到快速到达现场,按照部门职责分解到公安、城管、交通、水务等相关部门,做到快速到达、及时处理、分类处理。

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实现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全覆盖,打开了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其成果在全国产生良好示范效应。环境保护部相关领导说到:“成都市在乡镇和街道全面增设环保科或环境保护办公室,将环保机构设置延伸到了最后一公里。”

■ 文/原二军 供图/成都市环保局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