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挂牌督办案件为何整改效果不佳?
从经济学角度看河长制
共享蓝天 需强化共识
环境质量预警不能总遭冷脸
警惕在落实环保责任上“挂空挡”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7年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道

 

◆叱狼

当前,很多地方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大胆创新工作机制,谋划出台新对策新举措,强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这种探索进取精神应予以肯定。然而,笔者发现,有些新措施过于理想化,与基层实际和工作实践脱节,中看不中用。甚至有的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还分散了工作精力,加重了工作负担。

为何会出现创新举措与工作实践“两张皮”的遗憾?笔者发现,个别机关部门在拟定新措施时,深入乡镇环保一线调研不够,甚至根本没有调研,仅凭着看看材料、听听汇报以及日常工作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就对应着目标任务要求,研究新措施。殊不知,这些汇报材料可能会有“水分”,平时在机关里听到的未必真实,个人的分析研判未必全面准确。

有人认为,新措施起草后已经征求意见了,基层部门也基本认同了,还能有什么问题?事实上,对于这类新举措,在征求意见时,很多基层部门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上级要力推的创新措施,作为下级,通常不会刻意地说三道四“浇冷水”,于是反馈三五条无关痛痒的意见建议,敷衍了事。

当前,环境保护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发频发,环保工作需要在变革中突破发展。解决新问题不能仅按老经验、用老办法,应当鼓励和支持研究制定新对策。但是,创新措施务必要基于实情接地气,这样才能发挥一针见血、药到病除的效用,才能与实践无缝对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新办法新措施前,务必要加强调查研究,不能以事后征求意见替代事前实地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正如陈云所指出的“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当前环境保护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寻求破解之道,应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摸实情听真话,促进决策部署更加科学合理。

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身入、心入、深入,力争把大量的零散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环保问题表象抓住其本质,找出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在规律,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拟定的环保新对策才更有针对性,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也才更有实效性。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