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人才队伍奏响上海环保新乐章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7年3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才队伍奏响上海环保新乐章

环保科技人员在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重污染来袭前的应战。
现场搜寻放射源。
环境监察总队检查现场。
 

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择官》中提到:“治天下者,以人为本。”近两年,上海市环保局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建设的新政策、新措施,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在环保事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屡建功勋。这里有勤勉工作的好干部,有踏实勤奋的劳模,也有创新开拓的专业技术人才……

好干部砥砺淬炼中百炼成钢

2016年,在上海市的环保工作中,中央环保督察无疑留下了最为鲜明深刻的印记之一。上海市环保局坚持把配合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的督察工作,当做检验和锻炼队伍的重要机遇,抽调局系统主要骨干力量,全程参加上海市协调联络组设置的综合、联络、材料、信访、宣传、后勤等6个专项组。几十位环保干部不分昼夜、不辞辛劳,奋斗了30多个日日夜夜,较好地完成了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任务。

在此期间,上海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蒋长敏为了确保督察后勤保障服务万无一失,在明显感到身体不适时,仍然坚守岗位。在领导和同事们发现他身体状况不好,反复督促下,他才去了医院看病。这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高度事业心、责任感、进取心,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参与督察工作的激情和热情。

参与配合中央环保督察的上海环保系统的同志们由衷感慨,督察工作中很多同志每天工作在10多个小时以上,虽然是艰苦奋斗的一个月,但是上海环保人在环保督察中所展现的饱满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意识,却是永不湮灭,值得在日后工作中发扬光大。在攻坚克难中,认真地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信访专项组负责人王珏介绍,督察以来,上海环境执法立案处罚751家,涉及罚款金额6000余万元,责令停产223家,关停取缔452家,行政拘留7人,刑事拘留9人,约谈543人,问责56人,全面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

在重大任务中历练成长。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期间,为了坚决执行中央明确的G20峰会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上海市环保局空气质量保障团队负责人之一任菊萍,带领团队自我加压,进企业、入堆场、访工地成了家常便饭。她时时刻刻都在思索着大气治理的办法,常常难以入眠。正是凭借着这股废寝忘食、不辞劳苦的工作干劲,不断攻坚克难,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在平常工作中体现精神。2015年9月,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沈忠东接到医院诊断通知书后,领导和同事都劝他早点入院治疗,他始终惦记着核安全大检查工作,直到所有未完的任务都得到了妥善安排,他才安然入院接受手术。病愈后,他毅然向领导提出要尽快归岗的要求,回到辐射安全监管的战场,面对一些高剂量的废物收贮和辐射应急的情况,他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核安全监管人的梦想和追求。

在应急任务中走在前列。2016年11月,杨浦中心医院一枚放射源混入老港生活垃圾场,上海市辐射环境监督站接报后,站长黄震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部署指挥应急工作,带领站里党员同志们在300余吨生活垃圾中进行连续数小时的监测排查和定位搜索,最终将遗失的放射源安全收储,消除了安全隐患。黄震勇于担当、身先士卒的领导风范,在全站掀起了创先争优的热潮,加快了辐射应急队伍人才的建设,锻造出一支打得赢的队伍。这一事件发生后,全市环保部门举一反三,通过企业自查、环保督查,对每一枚放射源进行了拍照留档,建立了一源一档,为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艰苦环境中摔打锻炼。在远离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4300公里以外,有一座环境监测站倾注着上海环保人的心血,这就是西藏日喀则环境监测站。上海市环境监测站的援藏干部徐晓军曾两次援藏,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市,他出现过严重的高原反应,恶心、心慌,一连数日无法安然入睡,但是他就是这样坚持了整整两年。面对各类监测设施短缺落后的状况,在他的带领下,日喀则环境监测站克服重重困难,于2015年建设了西藏首所生态遥感监测评价实验室,首次配备了pm2.5等监测仪器设备并顺利运行。

砥砺是磨炼的过程,淬炼是升华的转变。正是这一批批在砥砺淬炼中百炼成钢环保干部,成为了上海环保的主力军、前行者,奋力推进着上海环境质量的改善。

弘扬劳模精神,从耀眼明星到璀璨群星

劳模精神是一种境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周亚康、全国五一巾帼奖获得者伏晴艳都谈到,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不是“苦”,而是“乐”,环保工作有着广阔的天地,钻进去、爱上了,就能乐在其中。无论什么职务,无论什么级别,都应该把劳模精神作为环保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奉献作为幸福,把奉献作为快乐。只有这样,环保人才能由一个劳模升华成一群劳模,才能共同造就更加辉煌的环保事业。

周亚康是一个“点灯”的人。他30年如一日,始终以一名普通技术员的身份坚守在监测工作第一线,他专注环境微量有机物监测分析,用无私奉献精神和优秀业绩给年轻人树立榜样。他为人师表,无私带教,带领团队在国内最早进行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和分析工作,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好徒弟,练就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他的精神感召着大家,不管钱多钱少,不管有没有荣誉称号,大家都愿意跟着他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

“周亚康环境监测工作室”首批团队成员22人,长期在这里工作的周守毅深有体会,自己这群80、90后,最早对劳模印象还是读书时通过电视机了解的,但并不能领悟这个“光荣称号”的分量。参加工作后他才明白,劳模就是踏踏实实、勤奋执着、默默在自己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人。在工作室中,周亚康老师定期举行技术交流研讨会,为全市环境监测系统的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平台,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技术骨干在科研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成为环境监测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大气监测科研领军人,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勇于自主创新,主动承接PM2.5国家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创新研发监测技术方法体系,为国家PM2.5监测方法的确定提供确实可靠的数据支持,推动上海成为全国第一批向社会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的城市之一。

伏晴艳说,做环境监测工作,准确就是生命线。2016年秋冬季节雾霾严重的日子里,她和同事们每天加班到凌晨1点,稍微眯一会儿,天亮前再起床工作,在交通早高峰前发布新的预报。直到现在,这个团队依然保留了一项制度:遍布全市的无人监测站,只要有一个出现数据异常,哪怕是深更半夜,也必须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最短的时间内搞清原因,并加以修复。

把职业当成专业,把专业做成事业

2016年,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创建的在线监测APP已做到,看看手机就能了解全市各地的扬尘污染情况。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保工作的基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团队坚持围绕服务水、土、气三大领域,创新构建立体化多功能大气监测网络、建设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深化推进源解析工作等“十大项目”,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夯实上海市环境保护的基石。

参加扬尘在线监控体系建设项目工作、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魏化军表示,通过团队成员日日夜夜的努力,2016年,上海已安装联网的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共计1216套,实现了对扬尘污染全方位、全覆盖的实时监控。每周对各区扬尘污染情况进行通报,列出扬尘污染严重的建筑工地、混凝土搅拌站、码头堆场和道路名单,督促各区、各部门按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扬尘的减排。2017年,随着环境监测“垂直管理”试点工作的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进一步全力推进。

而参与大气污染减排工作的上海市环保局监测处处长魏峻说,“8+2”重点产业园区空气特征污染物监控网建设,成为了上海2016年污染减排工作的一大亮点。所谓的“8+2”,其中“8”就是宝钢、高桥化工区、吴淞工业区等八个大型的产业园区,“2”就是两个附属的化工区。要在这些区域建设63个站点,对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和组分分析。大气污染减排团队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创造出一套新的工作方法,目前已经建成53个站点,为上海市下一步环境质量的改善及“十三五”国家污染减排,挥发性有机物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汇聚,勇攀科研最高峰

环保领域是人才的高地。截至目前,全市环保系统共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人员37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7名,高级工程师130名,工程师223名。其中,博士占到10%,硕士占到30%。

上海市环保系统的高级技术人才,在科研工作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分别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卫青和黄沈发、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其中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刘启贞、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李莉两位青年是今年新增的教授级高工。2016年底,上海市环保局开展了专业技术人员专项考核工作,15名正高级职称人员从人才激励、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提出了61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林卫青、黄沈发和伏晴艳始终坚持在环保科研第一线,引领各自专业领域的发展。环保事业呼唤更多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为此,上海市环保局出台了局系统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着力于激励和培育一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为人才不断涌现提供适宜的环境。当前,水、气、声、固废、生态、辐射、信息、宣教等领域也都在催生领军人才。

队伍能否发展壮大,除了有带头人,还得后继有人,年长的同志注重传帮带、年轻的同志专心致志地学,踏踏实实地干,在实践中磨炼成长,人才才能层出不穷,才能汇聚成为一支生命力旺盛的队伍。目前,局系统最年长的教授级高工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陈长虹同志,他作为大气领域的权威学术专家,为精准解析长三角大气污染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他也带出了以李莉为首的一支大气领域青年人才团队。创造最年轻教授级高工记录的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王敏同志,2014年评上教高的时候只有36岁,她是黄沈发同志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才。她带领团队落实警航直升机监测秸秆焚烧工作,开展的“水——绿”生态廊道建设、道路防护廊道建设等项目研究成果为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做出了贡献。

黄沈发、王敏、段玉森3位同志作为上海市环保局老、中、青专业技术人才的杰出代表,其中段玉森是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黄沈发由衷地说,看到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深深地感到环保事业方兴未艾,事业造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上海环保事业发展到今天,从“环境污染治理”进入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攻坚克难阶段,就更需要有一大批志存高远的创新型人才。

王敏表示,成长成才并没有什么捷径,每个后来成长为学科团队带头人的,最初都是从新进人员起步的。之所以能够做到,首先是有一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特别是在逆境中、困境中能够使自己不忘初心、不断前行;其次是不计回报、长期坚持的时间上、精力上、体力上的努力付出,这样才能比同行者看得更高一些、走得更远一些。而且这条科研道路是永无止境的,不会因为获得了什么而到达终点,只会让你和你的团队在科研追求永远在路上。

段玉森感言,2017年又将是不平凡的一年,环境监测事权上收、PM2.5减排目标考核,以及“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加速推进、工业区综合整治工作全力攻关,这对大气监测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挑战更是机遇,2017年,要抓住改革机遇,努力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理念创新、机制转变、技术突破、人才凝聚,努力确保上海市大气环境监测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环保系统除了科研人才,还有综合管理人才、法律人才、信息化人才、宣传教育等各方面的人才,人才荟萃,群英聚集,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着力推进环保事业纵深发展。上海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余飞麟是理工科出身,因为工作需要,靠自学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如今已成为优秀的环保法律专家。余飞麟表示,自己一直在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工匠精神。包含着用心、专注和坚持不懈。回想这么多年来的工作,但凡不用心、不专注的事情,效果都不大好;第二是简单化。尽力把问题和事情弄简单,能够用简单方法解决的,绝不要用复杂手段,这对地方环保法规的制定尤其重要。

人才催生成果。近两年,上海市环保系统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或决策咨询奖项14项,发表SCI、EI和国内核心期刊文章238篇,专著9部,专利发明共59项,参与28个标准、规范的制定。比如邵一平、周裕德研究的突发水污染事故(溢油、化学品)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和城市环境噪声决策支持系统,就是众多科研成果之一。这些科研成果都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人才兴,事业兴。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系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环保队伍整体素质任重道远,上海市环保局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用担当诠释忠诚,用实干铸就信念,充分发挥人才在全市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开创上海环保事业的新局面。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