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敦煌之西,大漠之痛
莫言:《我写了一篇小文章》
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从远方赶来,赴一面之约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敦煌最后的一块湿地
敦煌之西,大漠之痛

 

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4米的速度向西湖核心区推进。西湖,甘肃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屏障,正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最顽强的抗争。 ——题记

◆陈旻

“作为土生土长的敦煌人,眼看着西湖湿地在渐渐干涸、沙化,十分堪忧。如果这块极其珍贵的天然湿地消失了,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在友人琼安排的一次聚会上,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包海荣说起了西湖湿地的现状。

据专家测算,库姆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保护区推进。西湖,甘肃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道屏障,正在经受着种种考验,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着顽强的抗争。

“一定要去看看这块敦煌仅存的珍稀湿地。”想到这块湿地的存亡直接关系着文化名城敦煌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安危,想起昔日繁华的古丝绸之路,我们的内心顿生些许悲凉。

恰逢北京的一个户外野生动物保护考察团来西湖保护区进行考察,包海荣亲自带队,我们得以跟随其后,一路向西南,探访那片湿地。

聆听无水之殇

“要不是去年那场罕见的特大暴雨,今天就能看到浩瀚无边的绛红色地貌。远处的大青山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太阳落山前,又会呈现一种神秘的黛青色。站在高坡上看,景色极为美观。” 包海荣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介绍西湖湿地的情况。

敦煌西湖湿地生态公园距离玉门关以西8公里,位于面积达66.34万公顷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里地域开阔,水沙共生,物种多样,有极具特色的西北绿色植被,还有野骆驼、黄羊等国家濒危动物。

西湖湿地是阻挡沙漠东进敦煌最关键的生态屏障,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就是这样一片直接对抗大漠的湿地,面临着湖泊沼泽化、沙丘活化等问题。湿地内部的忧患、沙漠的扩张,更有人为破坏的因素,使得西湖湿地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总面积逐渐缩小。

极地越野车驰骋在库姆塔格沙漠东北边缘的荒漠中。“在广袤的沙漠里,坐在车里朝着一个方向渐行渐远”,这是琼第一次踏上沙漠之旅之前,脑海里想象的画面。然而,当越野车在沙漠里颠簸时,她才意识到这样的户外体验“太没准备、太意外了”。经过一个小时的爬高入底,我们才离开异常难走的戈壁地带。

“看啊,有黄羊的脚印。”作为经常穿越库姆塔格沙漠的专业稽查员和卡塔尔汽车拉力赛试车员,包海荣车技高超的同时,眼睛也极为敏锐。待车停稳,我们推开车门就蹿出去看那罕见的黄羊脚印。不知道今天的运气会怎样,真希望能够看到美丽的黄羊。我暗自揣想着,眼睛不停地在戈壁滩上寻找黄羊的踪影。

突然我发现前方有一堆刺眼的白骨。“什么尸骸?不会是人的吧?”“是野骆驼的。”在征得包海荣的同意后,我拿起相机跑到了远处那堆白骨处。原来真是一只野骆驼的尸骸。

在中国为数不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家族中,野骆驼作为生命力最强的一族,显然是被人们遗忘了。它们在大漠深处独来独往、靠喝盐碱水就可以生存,如今却落得濒临灭绝的境地,令人揪心。看着这善良生灵的遗骸,我不禁开始想象,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死故事?

到访自然保护站

两个小时后,车子来到一低洼处,远远看见一栋黄色围墙的建筑,想必这就是西湖国家自然保护站了。保护站有6名工作人员,轮流值守湿地。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他们经常在保护区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巡查。一位管理人员对我说,吃饭喝水一直都是他们生活的最大问题。夏天尚能在园区内种植作物,勉强自给;冬天就需要从百多公里外购运食物。饿了啃干粮,渴了喝附近小河打来的凉水。到了晚上,他们住在简易的帐篷里,提防偷猎者入侵,甚至有时要和他们斗智斗勇。

我们来到保护站前方不远处的一条河边,河流不算宽,但是潺潺的流水使人感受到了一派生机。

谈及保护区几十年的变化,包海荣露出痛惜之意:“以前,人们晚上睡觉时还能听见狼叫声,敦煌西湖保护区内河水潺潺的声音也听得十分真切;可现在,就是到西湖深处找点水喝都很困难,狼、野骆驼就更难见到了。上世纪70年代,敦煌西湖基本上没有了地表水源补充;80年代初,西湖的少许河床还有些渗水,但现在也没有了。敦煌西湖现在的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和阿尔金山雪水下渗潜流,地表水只在3月至6月的雨季才有。”

敦煌的命脉是水。由于日渐严重的沙化,以前这条足有30公里长的河道,现在却萎缩了近一半。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一些生长灌木丛的土地被碱化,植物将面临枯死的结局。“1998年夏,一场大雨使原本平静的河流变成了怒吼猛兽,洪水瞬间冲进了一座土房,不一会儿就将房屋彻底摧毁。屋内的居民想尽一切办法自救,这才保住了生命。”包海荣一边指着已经被高高的芦苇遮挡、几乎看不清的半截土坯房,一边说着。即便多年过去了,谈及此事他依然心惊胆战。

在保护站的身后我们发现了一座窑洞。这座窑洞构造奇特,分布有客厅和主、副卧室,其土质坚固,多年屹立不倒。墙体上浮现出的白色线条,实际上就是多年前洪水泛滥成灾冲刷而成的印记。

随后,我们来到不远的山坡上,远看坡下河道的滩涂。据说,解放前有人曾经在这里非法种植罂粟,后被举报,遂弃田逃之夭夭。由此可知,这滩涂当时还是一片沃土。

荒野的启示

一天的行程即将结束。坐在车里,看着远处,整个视野里只有枯黄的草、褐色的山和青灰的沙,这种没有生灵的凄美让人震撼而失落。

仿佛是上天的恩赐,远处突然跑来了几只身似藏羚羊般健美的黄羊,看到我们的车子后,它们机警地跑向了山坡,在山坡上扭头看了看我们,继而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适逢其会,猝不及防,虽然没能来得及用相机记录,但黄羊的身影却已深深刻入了心底,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为了保卫敦煌,在遥远的罗布泊前沿,敦煌人筑起了一道道生态屏障: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骆驼,这个谦恭的庞然大物,用尸骨宣告自己曾经在这里勇敢地奔跑;身姿健美的黄羊,则演绎着戈壁旷野最后的生命之舞。

行走在敦煌之西的枯荣之间,我不禁感慨万千:荒野不需要人类的启示,自然本来就是生命的依托。守护湿地,守护敦煌画卷里的每一抹颜色,都是在守护我们自己。否则,那将是我们终将逝去的生命绿洲。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