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企业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绿色债券认证待统一
平凉首场排污权交易顺利完成
什么才是绿色发展?
图片新闻
绿色纤维为何集中亮相?
今年流行绿色纤维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纤维为何集中亮相?
消费升级下环保成潮流,大幅减少水耗和化学品使用
 

◆本报记者徐卫星

在刚刚于上海落幕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上,绿色低碳的新型功能性纤维产品成为参展区亮丽的风景。作为全球纺织规模最大、在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纺织上游专业展览会,绿色纤维的集中亮相传递了哪些信号?

印染厂排污指标逐年缩减

绿色循环纤维 着色零用水

杭州奔马化纤纺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马”)董事长许国良告诉记者,2016年,公司的彩色纤维销量较2015年翻了一番还多,从5000多吨增长到1.16万多吨。

不同于传统的染色工艺,奔马主打的是绿色循环纤维,即通过对回收的塑料瓶经过加工处理制成高性能纤维,再进行原液着色,实现了纺前染色,在生产工艺上实现了纤维生产和染色的同步进行。

“着色属于物理变化,减少了后续染色加工环节的印染,对人体无害,对环境友好。”许国良告诉记者, “随着印染厂排污指标的逐年缩减,同时原液着色的成本要低于染厂成本价,相信这项技术将很快被主流市场接受。”许国良说。

“和传统染色工艺可能出现褪色和渗色等问题不同,纤维在加工前就已经把染料注入到液态纤维素木浆中,确保良好的色牢度和上色均匀,这种原液染色纤维不会掉色,也不会失去光泽。”赛得利集团商务高级副总裁潘伟业告诉记者,对成衣生产商来说,原液染色纤维意味着生产周期更短,生产成本更低。赛得利的染色工艺相对传统染色方法大幅降低了水的消耗和化学品的使用,更加环保。

在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展台,企业带来了最新研发的锦纶66“色纱”和高强度“半消光长丝”。创始人陈海涛表示,企业一直致力于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2015年底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聚酰胺纤维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仅用了200多天,便成功研发出这两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产品的市场空白。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着色零用水,客户在生产有色产品时可直接使用,充分减少染整工序,实现节能减排,最大限度为绿色环保助力。”陈海涛表示, 2016年,公司还成功获评纺织品生态标签Oeko-TexStandard 100认证企业。

消费升级下,环保成潮流

可再生原料受宠

安徽东锦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过去是一家做布料、染料的企业,下游产业延伸到纺织成品、服装,随着自身产量的不断增大,从2010年开始将产业链延伸到前端的纤维制造。

董事长施文东告诉记者,起初公司考虑的是用原生化纤材料生产,但因为投资过大、市场饱和,改用再生原料。公司依托安徽界首废塑料集散地的地缘优势,利用废旧聚酯瓶、废涤纶丝生产出再生差别化长丝,使再生资源实现100%高效利用,有效节约能源。目前,产品获得了纺织行业全球回收标准(GRS)认证,远销欧盟、美国、土耳其、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相比国内,国外对再生产品的认可度很高,而且例如优衣库、迪卡侬这些国际快消品对这类产品的要求很高,因此再生产品的制造成本并不比原生产品低。”施文东向记者表示。

潘伟业也介绍,赛得利目前在中国拥有3家制造工厂,年产能达到55万吨,是中国规模较大的纤维素纤维制造商。“纤维素纤维即俗称的粘胶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但我们的原料来自于巴西的可再生种植林。目前,赛得利在中国的制造工厂都获得PEFC(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产销监管链认证。”他介绍,企业制定了严格的木浆采购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时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供应商采纳和遵守最高行业标准,确保从第一个环节起一直到结束,全程贯彻实施“负责任的生产”原则,为下游提供具有良好环保性能的纤维素纤维。

潘伟业坦言,相对来说,国外对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的环境友好更加看重,作为以外向型企业为主的国内纺织行业,随着国内消费理念升级、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环保可持续的潮流也在慢慢传导到国内。

记者发现,在本次展览会的导览手册上,主办方很细心地在每一家涉及环保可持续产品的企业名录前都标注了绿叶一样的logo。主办方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展会已举办了十多届,随着这样的企业数目逐年增加,反倒是不打绿色牌的企业显得突兀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