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读书不是时尚,是日常
第三届海峡读者节开幕
多读“无用之书”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不是时尚,是日常

 

◆唐斐婷

很久以前读过这样一段话:“作家是磨镜人,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面镜子。好的磨镜人把镜子磨得晶莹剔透,纤毫不染,随着四时阴晴,光影变幻,岁月迁移,心迹哀乐。读者揽镜自照,总会看到不同的事物,探测到不同的生命深度。透过阅读,竟能与作者进行一段永无止尽的对话。”

读书是揽镜自照、探测他人生命的深度,也是与作者的对话。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通过新媒体这个扩音器,关于读书的呼声似乎从未如此激昂。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读书也被裹挟其中,在这个名正言顺的节日里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读书,是最低成本的社交》《读书自救》《股神巴菲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和终生学习?》《不会读书,比不读书更有害》……微信公号里,各类提倡读书、教人读书的文章层出不穷。

线下的各类活动也一年比一年丰富。国家图书馆、三联书店、单向街,读书类活动一扫前些年的暗淡憋屈,开始扬眉吐气地成为众人追逐的时尚。

也许,当社会的时尚从对金钱、颜值的追逐渐渐转向读书时,我们应当倍感欣慰。这意味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

事实上,当下的时代从不缺乏关于成功学、鸡汤类的文字。不只是在读书日,在新媒体的江湖里也可见一斑。率先红火起来的“十点读书”、“为你读诗”日日煲好鸡汤,人们每天按时服送即可;甚至,这些公号还可以在某些场合成为一些人用来装点门面的“救命稻草”。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迷惘,成为许多人的标签。我们身处汹涌前行的社会大潮中,不由自主地走向未知的远方;我们奋力想抓住些什么,让未来的日子不那么茫然。

读书,显然成为一个合适的精神出口。读书日,自然也成为值得标榜的重要节日。

从某个角度来看,社会以读书为时尚,应当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

但细究起来,读书应该是一种时尚吗?真正的读书,需要这么多借助外力的呼喊或督促吗?

我曾有过一段非常纯粹的读书时光。在一个静默的时空里,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也无需旁人督促,我每天沉浸在书中的山川、荒原、河流、飞鸟、繁花。一页页翻过那些凝固在泛黄书页中的时间与空间,仿佛自己已跋山涉水、走过许多岁月与人生。

而在那些他人生命的照见中,我也日渐明白其中更深一层的意义:阅读是藏身之所。阅读,更是孤独者的狂欢。

在这样的藏身之所里,呼喊和喧嚣都是多余的,这应是独属于读者与作者的时光。在那些安静沉默的日子里,我时常感到一种周身血脉的涌动、与人相见的欢愉,以及对世界无限的窥探好奇之心。有时候,我甚至隐隐觉得自己可以攫住一些世间的真相。

《白鹿原》里说,凡人与圣人差别在于一张纸,凡人投胎转世时带着前世死去时的蒙脸纸,只有圣人是被揭去纸的;凡人永远也看不透眼前的事,而圣人却对纷纭世事看如观火;凡人只有在经过圣人揭去蒙脸纸点拨后才能看清,而后却又变得浑然一全和瞎黑了。

读书,或许可以为我等凡人揭下那层蒙脸纸,让眼前的世界逐渐变得光亮。那一点光亮,也正是许多阅读者毕生迷恋追逐的全部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需要呐喊呼号的读书日,也许正在彰显一个事实:我们的社会还缺乏真正理解读书真谛的大多数。在当下这个人声鼎沸的时代里,拥有一段毫无打扰的读书时光,成为一个无须旁人提醒的阅读者,仍然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

与热热闹闹的读书日相比,属于个体的真正阅读更应是一种年深日久的塑造。在一本书的世界里,读者与作者彼此相对静坐,共同探索一段属于彼此又各自不同的时光。

数字化的浪潮如狂风暴雨般席卷我们,但在读书的呐喊声日渐响亮的今天,或许,我们应该冷静地在这个纷繁的读书日里看见不止于呐喊和装饰的意义。

读书应当是时尚吗?我以为,读书更应当是一种日常。

或许,作为大多数人的社会,读书日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宣誓,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如何抓住这个契机,把阅读的意义融入日常,才是更具深远意义的事吧。这也应是每一个阅读者真正的福祉。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