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捕捉艺术的灵光
一字一世界 一笔一精神
热带植物的探秘之旅
也说汉字的意味深长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5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捕捉艺术的灵光

 

◆陈华文

《绘画中的日常》开篇“谁在描述雪”中,对于画家和白雪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

西方印象派画家中,西斯莱(1839年~1899年)是不能让人遗忘的画家。年轻时家庭富裕,居住在巴黎,后来家道败落,为了节省生活成本,他和家人搬到巴黎郊区的鲁弗申居住。也许是看透了世间炎凉,他以“白雪”作为绘画表现对象,借以表达落寞的情绪。

在小镇定居期间,西斯莱创作了多幅有关雪天的油画,其中以《鲁弗申的雪》最为著名。画作中,小径、松树、盖着厚厚一层雪的钟楼,表现得真实细腻,画中风景由近及远,渺渺不知所终。只有路头一位身穿黑衣的女子,背影在风雪中摇曳着,给阴冷的画面色调增添了几分生机。

对于白雪的描绘,相比西方画家,中国画家在思想寓意的传达上,则更加深远。书中,专门提到了北宋画家范宽(约950年~1032年)的代表作《雪景寒林图》。范宽笔下的画作,采用“高远”“深远”的构图法,画中巨壁高崖,“折落有势”(米芾语),远景为山,皑皑白雪在树下、山顶和山脚屋顶时隐时现。观赏此画,不难发现人、山寺与居屋是渺小的,充分展现了中国山水自然的壮阔之美。

不仅范宽笔下的雪景,无数中国山水画家在描绘雪景时,都会将个人的抱负、审美融于其中,彰显出天人合一的价值意蕴。

而有关雨水在画作中的呈现,中外画家都进行过不同的探索。雨水无形无色,对于绘画技术而言是相当大的考验。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中,傅抱石(1904年~1965年)是描绘雨景的高手。抗战期间,他在四川时创作的《巴山夜雨》,可谓力作。画中,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法,用湿笔扫墨,其画的下部为浓墨涂擦的山,左上方是用淡墨“写”成天空。书中对此画这般评价:“风中雨中纷乱摇摆的枝叶以及若隐若现的山居人家,令原本难写其形的风雨,有了可感可触的模样。”

大体上讲,不仅中国画家描绘雨水需要“借势”,西方画家也需如此。以英国画家透纳(1775年~1851年)的名作《雨,蒸汽与速度》为例。在这幅画作中,透纳描摹了一列火车在桥上急速驶过的场景:火车冲破风雨迎面而来,一副桀骜不驯的架势,似乎要冲出画框。灰黄的色调中,桥和火车的形状难以辨识,只见一束黑影遥遥地从画幅深处冲到近景中来。透纳的急速、大笔触油画技法,与傅抱石的作品有几分神似。观看此作,会被狂风暴雨的场景给震慑。

在画家的日常艺术视域中,对花草植物描绘,一直被格外关照。法国画家莫奈(1840年~1926年)的系列名作《睡莲》,把花草的描绘推向了一个高度。绘画过程中,莫奈基本上放弃了“形似”,以奔放的笔触和大胆的用色,将蓬勃生长状态中的睡莲描绘于画布之上。

而在花草植物的表现上,不能不提到梵高(1853年~1890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的每一幅向日葵作品,构图却极为相似,唯有背景颜色时有不同。从《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便可感知:梵高表明上沉默寡言,内心却如同金黄色的向日葵,狂野的艺术之火在熊熊燃烧着,乃至生命的终结。

阅读《绘画中的日常》一书,感受到两个比较深刻的思想启迪:其一是任何伟大的画家和伟大的作品,其创作灵感皆来源于生活体验,面对自然万物,面对日常生活,如果善于捕捉到艺术的灵光,画作必然有其审美价值,同时具备传世的可能;其二是画家自提笔之时起,自身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以及独特的情感情绪,都不加掩饰地呈现于笔墨和色彩之中。人们都说“文以载道”,作为杰出的画作,何尝不是“画以载道”呢?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