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地方宣传
3上一版  下一版4
 
保护生物多样性留住广西之美
活动丰富多彩 公众兴趣盎然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5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生物多样性留住广西之美

有关专家带队观鸟,通过观鸟活动,感受生物多样性。
大学生志愿者为参加活动的亲子家庭进行解答。
 

韦夏妮

5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以增强公众参与。5月21日,广西环境保护厅围绕“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旅游”主题,在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通过安排宣传讲座、植物讲解、植物压花体验以及观鸟等活动,让市民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小满雀来全”,小满时节的青秀山绿植葳蕤、鸟语花香,黄腰太阳鸟就像一只只玲珑艳丽的“小凤凰”,在山林、花丛中翩然起舞,扮靓了青秀山;紫霄鸫全身泛着蓝紫色的光泽,害羞而隐秘;远东山雀时而打闹嬉戏,时而低空飞行,生活得自由自在。

广西的美,远非青秀山一地。

广西处于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中上游,是维系珠江下游特别是粤港澳地区以及中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南临北部湾,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区,降水丰富,山岭连绵,河流众多,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区陆地总面积的75%,占区域国土面积35%的岩溶地区,发育有大量的地下河和岩溶洞穴,南部濒临北部湾,沿海有岛屿697个,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孕育了丰富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做出了建设生态广西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大决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已基本形成:全区有自然保护区78个,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之一,珍贵濒危保护植物和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均居全国第两位。

广西主要有森林、草丛、岩溶、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类型达1000多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及岛屿独具特色;岩溶生态系统地表包括岩溶洞穴、洼(谷)地、峰林、峰丛、天坑等多种形态,地下有溶洞和地下河,典型性和脆弱性都极为突出。

野生动植物分布广泛,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昆虫5876种,高等植物9494种,大型真菌种类891种,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三位;物种特有成分高,洞穴鱼类多样性举世闻名,洞穴甲虫中有进化程度最高的种类,穴居倍足亚纲节肢动物群落最丰富。

遗传资源丰富多彩。植物及其野生近缘种有数千种,其中栽培作物约1200种、经济林植物4000多种。已收集保存的作物遗传资源6万余份、林木1.5万多份,作物遗传资源总库存量、水稻品种数、野生稻种质资源均居全国之首;传统知识特色鲜明。既有稻作文化、彩棉种植等传统作物资源,也有壮医药、瑶医药等传统民族医药,田间养鱼、梯田水利等传统技术,既有祭祀蚂拐、树木和山林崇拜等民族信仰,糍巴、蓝靛瑶保苗节等传统民族文化,还有大瑶山甜茶、金秀绞股蓝等传统地理标志产品。

多方合作 携手共进

4月25日,广西正式启动ABS项目试点工作。该项目的长期目标是在中国建立健全实施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机制的法律和制度框架,按照《名古屋议定书》的规定,确保遗传资源及与其相关传统知识的拥有者能够公正地分享惠益。这一框架的建成将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含有遗传材料的生物资源从经济论据和动机上得到加强,同时,有助于防止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而引起的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丧失。

项目实施期为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广西将配合国家框架编制,开展培训、宣传、能力和意识提升及获取与惠益分享的试点示范。广西环境保护厅总工程师邓超冰介绍,广西生物遗传资源丰富,并且拥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农作物、畜类、禽类、鱼类、传统医药、加工技术、药方和疗法、传统种植方式和生产方式、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生物产品等方面拥有广泛的传统知识。实施ABS项目,将提高广西各级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对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了解,加强各级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的能力建设,对全区实施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保护和传承广西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并公平分享传统知识产生的惠益,对广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此外,广西加强国际交流,开展双边环境合作,推动生物多样性发展。与越南签署《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与越南高平省自然资源与环境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作为与周边国家探索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一次有益尝试,这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之间成功签署的首个双边环境保护合作谅解备忘录。

广西与越南环保部门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 2006年至今,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广西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并开展中越跨境合作,已完成项目一期。其中,“广西靖西——越南高平”被选为生物性多样性廊道项目实施点,在推动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廊道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物廊道建设、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数据更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相结合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环保科普 寓教于乐

为提高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5月21日,广西环境保护厅围绕“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旅游”主题,在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

当天上午,在科普讲解员的引导下,参加活动的市民分组领取了“寻找神奇植物”的任务卡,在风景秀丽、植物丰富的兰园开启了植物认知之旅。通过翻看植物科普牌,市民们发现了植物和自然的各种神奇之处,了解了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中文名、所属科、习性等。目前,青秀山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科普牌2400多块,除了能让游客立即认出景区内所见到的植物外,还能通过扫描趣味科普牌下方的二维码,了解更多相关植物知识。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被誉为地球的‘免疫系统’”。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副教授,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罗应华在青秀山科普展示中心生物多样性展示馆针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进行科普讲座。

青秀山旅游公司科普科研部经理苏大宏介绍,2016年,青秀山风景区成为环境保护部确认的国家环保科普基地,这是广西仅有的两家国家级环保科普基地之一。依托青秀山科普展示中心的平台,景区举办了多次科普亲子活动。在科普展示中心内,以植物的多样性、趣味性等为基础,从看得见的生态,摸得着的自然出发,让市民主动参与互动实践,扩大了科普教育的覆盖面。

青秀山是南宁市的“城市绿肺”,以“绿”享誉区内外。目前,景区的植物种类已经由原先的1191种提高到4830种,“引种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展青秀山的生物多样性,让青秀山生态环境更完整、景观效果更加优美、对植物的综合利用更加深入,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青秀山管委会风景园林管理局局长李德祥说,青秀山风景区的引种不是为了简单收集,而是为了综合应用。

近年来,青秀山风景区发挥“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南宁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开展突出亚热带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公众宣传与公众参与活动。通过不断努力,青秀山风景区在维持南宁市乃至整个北部湾生物多样性、提升绿城南宁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青秀山的生物多样性,需要广大市民的关注和维护,也必将给广大市民带来更多青山绿水的享受。

保护区建设 扎实推进

广西积极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检查工作,全面排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各项人类活动及人工设施建设情况。

组织核查组对猫儿山、雅长兰科植物、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合浦儒艮、山口红树林、防城金花茶等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重点抽查;组织完成了大王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评审及上报工作并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组织王岗山申报建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组织召开对六景泥盆系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确界协调会,将六景泥盆系等5个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面积和界线确定方案上报自治区政府;组织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要求,对其调整申请进行梳理并报环保部审核。对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执法督察问题、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等问题进行核查并督察整改。

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广西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已基本形成:全区有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国家级23个、自治区级46个、市级3个、县级6个。保护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约占广西国土面积的5.68%。

砥砺前行 任重道远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广西环境保护厅自然与生态保护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工作仍较薄弱,由于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和丧失严重,物种濒危程度加剧,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及危害日趋明显。科学研究滞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力度不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保护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保护区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待加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不健全,自然资源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群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远意义认识欠缺。

下一步,广西将继续认真贯彻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战略行动计划(2013~2020年)》,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多措并举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尽管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保护任务面临巨大压力,但广西深知“生态优势金不换”,将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好地服务于社稷民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努力实现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