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PP资产证券化出新规
土壤修复业如何除去“痛点”?
实现科学和技术融合与转化
最美风景留给百姓
射阳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6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壤修复业如何除去“痛点”?
加强法规政策标准顶层设计,明确技术和设备重点研发方向
 

◆本报记者张蕊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离不开一个涵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成熟产业链,我们期待形成若干综合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 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论坛上表示。

在论坛上,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对于土壤修复行业,应不断完善标准,尤其要注重顶层设计。同时,在技术和装备研发上,要综合土壤区域、类型、利用、污染状况来进行顶层设计,支持土壤分区分类管理和预防控制与修复技术的应用。

政策密集年如何迎来产业爆发年?

法律、政策、标准密集出台,标准体系需要顶层设计,市场机遇下水土联动成亮点

据了解,2017年在被业内称为“土壤修复环境政策爆发年”。继国家发布“土十条”之后,全国31个省份均相继发布了地区的“土十条”。今年,法规、政策、标准有望进一步出台,促进土壤修复行业发展。

论坛上,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透露,“土十条”发布后,国家正在加快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工作。“顺利的话,经过全国人大的审议,《土壤污染防治法》可能会比我们预料的时间更快一点出台。”

他还透露,“《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正在做出台前的准备,《工矿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正在制定中。一些相关的管理办法也有了具体的时间表。”

在标准问题上,北京环科院院长姜林表示,作为技术标准体系的设计,总体上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要以问题为导向,搞清楚现阶段土壤修复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第二,要考虑国家对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

他认为,我国对污染场地的管理思路已经基本确立了基于风险管理。因此,从污染识别、现场采样、风险评估、修复技术方案、修复设施建设等工作程序上,每一个阶段需要相应支撑的技术标准。此外,还应有程序性的标准和支撑技术标准来实施的具体的方法。“首先应该规范场地的采样技术标准以及引入高精度的场地调查与采样体系。比如,像美国的triad的方法,动态实时的采样技术等。”

同时,要建构层次化风险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场地的复杂程度,做不同层次和深度的风险评估。

“具体包括:国家应该建立VOC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加快研究应用生物有效性开展场地的风险评估的研究;开展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及标准编制;开展场地背景值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姜林说。

在本就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法律、政策、标准将进一步催生市场。业内人士曾指出,如果全部实现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至少需投入资金1.7万亿元。

高能环境董事长李卫国表示,在政策推动下,各地纷纷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土壤修复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市场迎来巨大增长空间。企业在注重技术提升的同时,已经参与到行业政策研究及标准制定中,推动行业发展。

一些细分领域也在创造市场机遇,土壤可持续修复与园林景观、流域治理、垃圾填埋场治理等呈现融合趋势。

清华大学副教授郑晓笛表示,从土壤地块景观改造的项目类型上讲,我国目前主要有3个类别,分别为工业类棕地、采矿业的废弃地、垃圾填埋场。“除这3类以外,还有流域的综合治理类项目,比如河道周边有非正规的垃圾填埋场等污染问题。而且,我国国目前的景观棕地改造项目里,和河道综合治理相关的项目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在过去几年间,北京周边不少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在治理中,都被改造开发成了城市绿地。”

企业“痛点”怎样找到“良药”?

服务模式、技术、装备研发应找准方向,原位修复技术、设备可移动、能集成需要下功夫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9月,有1000家企业从事土壤修复产业链各方面工作,据最新消息,现在已达到2000家,并且这一数字还会持续增加。

未来市场可期,但是土壤修复行业发展中也存在困难。服务模式、新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方向不明晰,管理服务能力弱成为企业“痛点”。

论坛上,邱启文表示,“环保部门将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将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行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从业单位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

中节能中咨环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生表示,行业如何探索绿色可持续修复,最关键的是要明确产品和服务模式。“现在环境修复行业的侧重点在项目本身,真正标准化的产品和更规范的服务模式还不清晰,导致市场空间不能释放,也是影响可持续修复的障碍。今后,企业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完善。”

针对技术研发,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表示,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应该包括预防、管控、治理、技术以及装备等多方面。技术研发上既要考虑土壤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要研究土壤内部的组成、性能和功能,还要研究土壤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渐变过程。

他强调,要综合土壤区域、类型、利用、污染状况来进行顶层设计,支持土壤分区分类管理和预防控制与修复技术的应用。“尤其在我国的土壤污染的预防、管控以及修复方面,要强调土壤类型的多样性,要用分区的观念来指导全国的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工作。”

骆永明对于未来土壤修复技术与装备研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在理念上,要明确采用的修复技术应是绿色可持续发展,要追求技术安全、健康、经济、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

第二,继续研发先进、快速的原位修复技术。

第三,装备不仅要强调多功能、模块化、信息化、智能化,还要可移动、能集成。

第四,在技术集成上,不仅要研发场地土壤修复技术,还要把土壤与地下水治理与修复技术集成。

第五,在技术和设备应用上,要建立起点、线、面的混合污染场地的多材料、多技术和多装备协同的工程修复体系,体现在区域性、流域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上。

第六,在技术评价上,支持修复技术应用和评估的监测检测技术与标准化。

第七,在管理上,要强调现场工程化和实施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