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根治小流域 源头清水流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7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
根治小流域 源头清水流

经过整治,福建越来越多小流域开始呈现水清岸绿。
 

编者按

福建省主要河流水质多年保持为优,但犹如毛细血管一样的小流域却可能成为影响干流水质的重要因素。为了让乡间小溪重现清澈流水,告别“牛奶”溪、垃圾河,2016年7月,《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下发,旨在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化,一场针对小流域整治的治水战役在全省各地悄然打响。

时近一年,小流域整治的探索与实践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又带来了哪些宝贵经验?本版推出《根治小流域 源头清水流》,以飨读者。

魏然

小流域在变。

夏至,天气渐热,凭着老经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的村民总会对王台溪的黑臭感到揪心。然而村民担心的这种情况,今年并没有发生。

老百姓发觉变化远不止于此,垃圾少了,空气清新了,亲水公园多了……八闽大地,越来越多的污染河段变得清澈见底,越来越多的淤积河段回归流水泱泱,越来越多人为亲水宜居的生态环境点赞叫好。这些不断释放的生态红利,得益于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

2016年7月,《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下发,不仅明确了整治路径、目标和时间节点,还逐年确定分流域、分区域、分行业的重点任务和年度目标。随后,小流域监测、以奖促治等相关配套文件酝酿出台。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把小流域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年度有效投资超过20亿元。

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不到一年,小流域发生了一系列蜕变:今年1月~5月,25条小流域水质得到提升,12条消灭劣Ⅴ类水体。从沿海到山区,各地以“河长制”为抓手,涌现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念好“六字经”,从污染治理延伸至绿色发展

“小河净才有大河清。小流域就像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堵了、脏了,整个流域大血管清洁通畅就难以实现。”省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去年对小流域水质全面摸底的结果显示,全省小流域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75.6%,劣Ⅴ类水质比例为10.2%。

福建对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开展综合整治,是将水系治理向纵深、向源头、向治本全面推进;也是追根觅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精细化施治。

截污治污,福建深入推进重污染高耗水行业整治提升,开展小流域周边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十小”企业专项排查核查,共取缔关闭244家不符合产业政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小散杂企业。同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

因河施策,对症下药。各地对照省里要求自查本地区小流域治理存在的短板,逐项制定整治方案,确保一项一项落实到位、一条一条推动水质达标。

“治理的不仅仅是水,而是以水为抓手,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对山、水、林、田、路、村庄进行系统性综合治理。”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各地念好“拆、截、清、治、引、构”六字经。拆、转、引并举,截污治污并重;不仅给小溪小河洗洗澡,还注重生态治水,构建生态系统。

位于闽江上游的南平市延平区,因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境内30条小流域,曾有20条为劣Ⅴ类水质。

今年2月初,南平市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领导小组,196名干部冲向治污一线,打响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截至4月25日,南平市共拆除生猪养殖场11396家,拆除面积730.12万平方米,削减生猪364.11万头;完成养殖场升级改造800家。经过整治,16条小流域摘掉劣Ⅴ类“黑臭水体”的帽子。

“整治前,在延平区要想找到干净一点的小流域,难!有些小流域水是黑糊状的,流都流不动。现在想看到黑臭的小流域,不容易!”前来南平调研的专家中肯地表示,南平小流域改观真大,创下全省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时间最短、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战绩。

值得一提的是,“拆”之后,南平随之在“引”上下功夫,积极引导生猪退养户尽快实现转产转业。延平区南山镇后溪村在畜禽污染整治中,拆除了全村所有的养殖场。为帮助养殖户转产,村支书带头成立银杏果蔬专业合作社,把村里闲置的200多亩土地进行流转,种植时令水果蔬菜,发展生态种植产业。同时,充分利用百年银杏资源,开办“银杏山庄”农家乐,带动全村旅游业发展。

不仅抓污染治理,还延伸至绿色发展;不光政府治,还发动全民共治。通过小流域整治,不少地方走上“绿富美”的发展大道。

健全“四有机制”,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

每天早晨8点半,泉州南安英溪的河道专管员洪新德都要开始一天的巡逻。老洪是南安“河长”队伍中的一员,近年来,南安实行三级“河长制”,配备300多名河长、河段长。在他们的日夜守护下,南安全境河流沿岸环境焕然一新。

“呵护小流域,关键在人。”福建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出台《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全省24629公里河流上,设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4973名、河道专管员8578名。在河长的统一协调下,各个部门都是“主角”,每一河段管护责任到人,真正形成了合力。在他看来,巩固和提升小流域整治成效,关键要建立健全“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的“四有机制”,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管护机制。

为构建覆盖全省、布局合理、上下协同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省环保厅专门制定小流域水质监测网络拓展方案、监测点位设置方案及监测管理规定。据了解,全省设置小流域考核监测断面587个,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为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施最严格的水质考核,将小流域水质情况逐步纳入地表水质双月考核办法,定期公开水质考核排名,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及省级环保督察的重点内容。“对流域整治不力、未完成阶段整治目标任务的地方,采取媒体曝光、通报预警、约谈及限批等措施;对水质持续恶化、不升反降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流域水质论英雄,将倒逼各地加大治理力度。

福建省健全小流域突发环境风险应对机制,定期公布小流域水质信息,并及时向公众公布整治效果及重点工程进展情况。

铁腕治污,用执法严值守护清水颜值。去年,福建省环保厅联合省公安厅开展严查小流域环境违法问题的“清水蓝天”专项执法行动。全省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9193人次,全面排查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的小流域周边污染源,检查企业2112家,发现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及污染隐患的企业828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61起、移送行政拘留案件141起、实施查封扣押案件329起、按日计罚案件9起、限产停产案件51起。

为把小流域整治落到实处,各地强化项目带动,大力实施投资工程包,把点多、面广,较为分散的治理项目通过区域性捆绑打包,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治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建立进度台账和滞后项目清单,做到挂账一个、报结一个、销号一个,一个也不能少。”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探索和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涌现出治理样本。厦门市推进海沧区过芸溪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流域治理、生态农业、景观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漳州市建立流域保洁队伍,常年打捞清理保洁工作,有力保障了小流域河畅水清。泉州市创新性开展小流域“赛水质”活动,41条小流域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三明市实施“以赛促治”,开展“最美河流”、“最差河流”评比,并配套奖罚措施,推动小流域整治。龙岩市以汀江-韩江流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为契机,加强汀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重拳整治象洞溪流域生猪养殖污染,汀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莆田市通过生态治水,打造多样性水流生态及水岸景观,将小流域与美丽乡村紧紧联在一起。

“村前小溪小河越来越干净,看得见清水,瞅得见鱼儿,回归了乡韵。”老百姓由衷感慨。

“小流域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让水动起来、让水清起来,实现清清小溪水绕村入江流的愿景,并非一蹴而就,而要持续攻坚。”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将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让百姓真正看得见清水,记得住乡愁。

莆田 打好“生态治水”牌

莒溪、绶溪、企溪……通过生态治水,打造亲水公园,这些小溪犹如撒落莆田大地的珍珠,将美丽乡村与诗意城市串在了一起。

“过去,每逢台风暴雨或水库泄洪,成片的荔枝林就被冲,农田就被淹。暴雨过后,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住在绶溪附近的杨大爷感慨地说:“谁会想到,现在这里变成了最有人气的公园了。”

从脏乱内河变成水上公园,绶溪的整治是莆田生态治水的一个剪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莆田市不少水系、尤其是小流域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莆田打出“生态治水”牌。

莆田从污染最为突出的问题下手,治理环环相扣,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一个都不少。将河道治理与截污治污相结合,确保河道周边企业“排污有管道、污水不入河”。为根治畜禽养殖污染顽疾,莆田市明确路线图、时间表。2009年,启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2015年底,莆田率先在全省完成畜禽养殖整治任务。在工业污染治理上,构建“控源”防线,全面控制流域周边新增污染源,构建“整治”防线,扎实推进工业污染防治。

莆田湄洲湾北岸开发区东吴临港产业园区规划的定位是浆纸纤维产业。近年来,先后有4个浆纸类项目规划布局在园区,合计总投资574亿元。但是,巨额投资的背后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据测算,这4个项目投产后,每天约需40万吨淡水,排放污水约35万吨,势必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莆田毅然放弃浆纸项目,引进了食品加工项目。

“不仅要治好岸上的污染源,还要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莆田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莆田以水为设计元素,打造多样性的水流生态及丰富水岸景观空间,实现从硬化护岸向生态护岸转变,从裁弯取直向保持自然流态转变,从单一行洪向综合利用转变,打造滨水慢行绿道,让百姓回归亲水“慢”生活。

三明大田 打通护河最后一公里

晴天一身灰,雨天满地泥;雨水夹杂矿物质漫过河道,冲到水田,耕种无收。家住三明市大田县前坪乡川石矿区的林生钟回忆过去,感慨颇深。如今大田境内均溪河、文江河等流域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矿产资源大县三明大田,开矿历史久远,特别是近20多年来,机械化无序开采,水土流失严重,河流遭受污染。如何找到治理突破口?

2009年,大田县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如今全县200个河段,不分大小,均有“河长”,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全县共有168名河长,对小流域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大田通过“河长制”编织起护河大网,治水半径不断拓展,治水效果不断提升。

“通过一图一表一策一考评,确保了全县河流不仅有人管,还管到位。”大田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图,即县、乡均建立“河道管理分布图”,各河段河长、上下游、干支流等信息在图上一目了然;一表,即河长花名表,各河段的河长、联系电话等信息向全社会公开;一策,即每个河长要负责辖区内河道管理工作,对辖区内污染源做到心知肚明,将重点河道信息全面登记造册,建立重点污染源监管台账,为所辖河道设计一个“独家”治理方案,做到“一河一策”;一考评,即明确“河长”职责,结年底评出全县“十佳河长”、“十差河长”和最佳河段、最差河段,并对“十佳河长”予以表彰通报,对“十差河长”在评先评优中予以“一票否决”。

从2014年起,大田县再次延伸“河长制”,组建“河长易信群”。全县所有河长及国土、环保、安监等水保委成员单位负责人、县生态综合执法局全体执法人员,共283人实名加入“河长易信群”。借助新平台实施“易信晒河”,每位河长、执法巡查人员每天将河道现状图片、问题说明等信息发到“易信群”,县总河长、河长办直接在群里作出处理指示,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大田县下一步将创新管护机制,全面推行“一河三长”(即“河段长”“督察长”和“农民河长”)管护模式,各驻村领导为河段长,督察长由乡纪委书记担任,聘请各村有责任心的老党员担任农民河长,以此来打通河道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厦门 还美丽乡村一个“乡愁”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厦门海沧东孚过芸溪上游,潺潺溪流如同一条碧绿的纽带,缠绕着人气渐旺的东孚商业街。昔日的“天竺山臭水沟”,如今俨然成了游人眼中的景观河。

东孚镇号称“中国玛瑙之都”,257家玛瑙加工厂聚集于此,形成中国最大的玛瑙加工贸易基地,也成为过芸溪最大的污染源。

厦门市全力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2016年以来,海沧区委、区政府召开30余次推进会,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沿岸的过坂、洪塘等6个村居全面完成村庄污水处理及管网建设,安置房、商品房小区建成一批污水处理系统,周边企业实施关停搬迁。

海沧区发挥“多规合一”平台作用,对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国土、建设、市政等各系统规划要求及问题进行梳理,推进山、水、林、田、路、村庄统一规划,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以“一张蓝图”进行综合治理。

以污染源为“点”,河流为“线”,带动整个流域“面”的改善,过芸溪综合治理成为厦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

苏醒的过芸溪唤起了乡愁,外出青年纷纷回村创业,发展休闲农业。从阿里巴巴辞职回村创业的陈及滨,利用“互联网+”经营民宿,已实现月均2.5万元收入;蔡陆顺回乡开办“杨厝66号农舍”农家乐,日均营业额在5000元以上,节假日高达1万~2万元;高国雄放弃在厦门曾厝垵经营旅馆,回乡办民宿,并自发指导同乡兄弟苏永博建起“舒适云曦”民宿。许多台湾同胞的眼光也被吸引,以薰衣草主题公园为主的香草园,就有台湾香草大师简伯谚等15名台胞常驻在这里,并带动注册薰衣草相关企业4家。“百姓富”与“生态美”在这里实现完美融合。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