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沈水之城,有水则灵
铿锵瓦曲村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7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沈水之城,有水则灵

 

◆古耜

20世纪80年代,我供职于原石油工业部驻江苏的一个大型企业,因为公差,曾多次到过沈阳。当时,作为行色匆匆的过客,我来不及仔细打量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人文自然,不过,一种近距离接触之后的感受,还是以断断续续、丝丝缕缕的方式,挤进了内心:这里的风有些大,土比较多,空气也显得干燥,较之碧波荡漾的江南城市,它明显缺少一种水的清朗与柔润。而一座城市少了水意,也就少了灵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吧。

从20世纪最后几年开始,我辗转京冀定居滨海城市大连。因为供职文化系统,所以在此后的若干年里,不断地到沈阳参加一些会议和活动,以致使我与沈阳的关系,由早年的“过客”变成了后来的“常客”。这期间,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老沈阳,早已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由此而带来的城市面貌的变化是迅猛而巨大的:楼房变高了,街道变宽了,整体环境也逐渐走向亮化、绿化、秩序化。所有这些,都留给我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甚至每每引发我今非昔比,“换了人间”的赞叹,只是那种此地干燥缺水的感觉,依然不曾消失,直至成为我眼中沈阳城最大的美中不足。当然,有时我也扪心自问,这会不会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者是久居海边的错觉?要知道,对于沈阳这样的内陆城市,湿润与否是不宜用大连的标准来衡量的。

在沈阳,真正让我感觉并意识到水的存在,还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那时,我已从媒体和书本中获知,沈阳其实并不缺水,相反,它和水颇有渊源,亦极有缘分。浑河,历史上曾是辽河最大的支流,如今独立入海,是省内最为丰富的内河水资源。它潺潺汩汩,穿城而过。这条在《汉书·地理志》上被称之为“小辽水”的河流,千百年来,不仅勤勉无私地哺育和滋养着千千万万的沈城儿女,甚至还关系到沈阳之所以叫“沈阳”——有一种迄今仍被不断称引的说法:辽太祖在“小辽水”边建起四方城,取名沈州,同时改“小辽水”为“沈水”。四方城位于沈水以北,“水北为阳”,故称沈阳。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可靠,似乎尚待实证,但说浑河是沈阳的母亲河、生命河,却千真万确。遗憾的是,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目光的滞后和观念的缺位,浑河被冷落了、忽略了、遗弃了,成了一种边缘的、可有可无的存在。直到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民众的关爱支持下,浑河才逐渐恢复了其天生丽质,无言大美,并日益呈现出其应有的奇光异彩,绝代风华。

于是,当再与沈城邂逅时,我开始关注浑河。而浑河“天生丽质难自弃”,也慷慨地给了我“惊艳”的感觉。记得那是一次群贤毕至的初夏笔会,我们下榻的宾馆就在浑河之滨。晚饭后,朋友们三五成群,到岸边的广场散步,但见远处水光潋滟,近处树影婆娑;不久华灯绽放,清泉飘洒,渗透了水声的音乐如梦如幻;不盈亦不虚的人流自成格局,或闲庭信步,或翩翩起舞,或玩耍嬉戏,一派怡然自得,让人流连忘返。翌日早上到高楼餐厅用餐,临窗而坐,一卷美景涌入眼帘:悠悠浑河,涓涓流淌,波澜不惊;两岸绿树,郁郁葱葱,蜿蜒成带;一桥水上飞渡,宛如彩虹揽腰;更远处鳞次栉比的楼群,参差跌宕,起伏有致,构成一道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天际线……这时,我突然明白了建筑为什么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

西方哲人有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就时空流转、逝者如斯的哲学意义而言,此话道出了生命体验的一过性,委实精彩,但似乎不可拿它来机械形容一般的人生行迹和旅游审美。就以浑河之于我来说,首次相遇,浑如惊鸿一瞥。二度再来,依旧难窥全豹。为了真正领略沈阳的水姿与水魂,我只能努力创造条件,一次次与浑河亲密接触,同它倾心对话。在此过程中,我不但抽空观赏了沈阳城内浑河沿岸的主要景点,而且有机会溯流而上,探访了地处抚顺市清原县境内“滚马岭”下的浑河源头。于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浑河,连同它的来龙去脉,无限风光,便悉数化作生动的表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时至今日,只要有人谈起沈阳,说起浑河,那些曾让我心旷神怡的场景依旧如诗如画,历历在目。

——在长长的浑河风景线上,西峡谷是名气颇大的一处。它之所以名气大,应该是因为这一方景致联系着一段美丽的传说。嘉庆四年,72岁的关东才子王尔烈告老辞官。他离开京城,返回原籍辽阳。行至奉天城西约60里的浑河边,想渡河南去。不经意间发现眼前景色竟然美不胜收。河中微波荡漾,河岸草木葳蕤,林中百鸟合鸣,远处炊烟袅袅。一时间,只觉得诗心摇动,灵思沓来,遂留连三日,不思起行,最终口占一首:“沈水西峡隐奇观,芳林幽草马不前,圣境仙风三忘返,分明关东桃花源。”诗算不上太好,但确实道出了老人家面对田园风光的情不自禁,喜不自胜。从那时到现在,两百年过去了,如今王尔烈的诗句已刻上巨石成了“文物”,当年的“关东桃花源”亦披上了“生态廊道”的现代盛装,化作开放式公园。只是一种崇尚原生态,亲近大自然的理念,依旧一脉相连。你看,那飞流直下的纳雨湖,那鬼斧神工的奇石岛,那“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东西码头,还有那象征着大自然威力的太阳广场,那生趣盎然的水中小岛与绿洲,包括那支撑起“浑河西峡谷”标识的一排巨石,都把匠心指向了同一个向度:让现代人一睹融入了科技元素,但又终不失大自然魅力的“关东桃花源”。我想,在这样的情境中,人对古老的“天人合一”的说法,自会有新的体悟和理解。

——“浑河晚渡”坐落在沈阳城南的罗士圈生态公园,是早在清代即名声远播的“盛京八景”之一,当然也是今日浑河风景线的招牌景点。所谓罗士圈,最早是河与堤之间的一片泄洪地。据说当年浑河两岸的地势南高北低,木船由南而北,北岸一片烂泥,无法卸货,只能用骆驼将货物运过烂泥地,然后再装上马车转运进城。因为河运需要骆驼,所以河边就有了骆驼客,骆驼客多了便成了村庄,取名“骆驼圈”。这名后来叫雅了,便成了“骆士圈”,后来又叫白了,则成了“罗士圈”。再后来,古渡口不复存在,骆驼客亦风流云散。罗士圈一带就成了普通市民的杂居之地,这种情况年复一年,似乎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进入新世纪,罗士圈历经两番搬迁改造,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了浑河之滨的又一座生态公园。今天的罗士圈公园,河水澄澈,亭台端庄,水边栈道整洁,花卉撩人,水中虹桥飞越,鸥鹭低回。每到夕阳西下,落霞满天,将河水映照得通红,两岸景物投影其中,更添一份妩媚与梦幻。诚然,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浑河晚渡”已经永远失去了古代曾有的那种“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的朴素与清幽,然而,眼前的这番流光溢彩,闹中取静,岂不别有一番魅力。

——沈水湾公园位于市区中心地段,人口密集区域。如果说西峡谷和罗士圈公园是各有特色,那么在我看来,沈水湾公园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家常与综合。在这里,清澈的河水、繁茂的植被,连同大片的百合花和郁金香,汇成巨大的天然氧吧,让人神清气爽;民俗村、游乐园、露天游泳池、高尔夫练习场,设施齐备,可以满足不同人群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沈水湾公园常年游人如织,尤其是夏日的夜晚,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数百盏华灯之下,自行车团队、广场舞群体、篮球少年、滑轮儿童各展风姿,各得其乐。接连不断的广场文艺演出,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2015年由中共和平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首届“浑河之夏”文化演出季,在120天的时间里,演出300多场,观众超过50万人次。这盛况无疑属空前,但显然不会是绝后。我相信,日后的沈水湾公园,丝竹盈耳,弦歌不辍,会是一种“新常态”,盛世华章必将常演常新。

两千年的“小辽水”,八百年的沈阳城,在中国大地上栉风沐雨,历尽沧桑,倔强生存。这期间,有辉煌也有暗淡,有挺进也有回退,有正剧也有悲歌。而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时候,这城这河伴随着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强劲东风,迎来了生命的又一度春天和发展的又一个契机——2001年,沈阳市提出建设浑南新区的口号,浑南开发由此提速。2010年,为迎接全运会,浑南新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浑南区正式成立……前不久,中共沈阳市委和市政府又提出了“以浑河两岸新老城区为骨架,以东、西、北副城为重点,着力打造‘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城市空间格局”的新思路和新规划。可以预想,在不久的将来,浑河岸畔的沈阳城必将会以更加恢宏强健的姿态,屹立在关东大地上。

作者简介:

古耜,作家、学者、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大连作协副主席。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出版个人著作6部,主编各类文集30余种,获多种文学奖项。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