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西昌走过的黄金10年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7年1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西部一个县级市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西昌走过的黄金10年

西昌市召开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动员大会现场。
 

◆王青山

2007年到2016年这10年,是四川省西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黄金10年”。 10年间,中国西部这个普通的县级市,一跃而跻身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92位(2016年提升至85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96位;位列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县第1位、全国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

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57亿元,是2011年的1.5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3万元,是2011年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万元,是2011年的1.94倍。

这10年,也是西昌市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黄金10年”。 10年间,西昌市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效应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2012年以来,西昌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颗粒物年均浓度值明显下降,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安宁河出水断面均达到或优于规定的Ⅲ类水质要求,邛海水质基本达到Ⅱ类水质要求,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标;区域环境噪声总体达到二级水平,交通噪声总体达到一级水平。2015年以来,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空气质量激励资金。

这10年,西昌市先后荣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生态市等5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示范县市”,是全省唯一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城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西昌市“黄金10年”的生动实践,很好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抓环保和生态建设就是抓执政能力建设

西昌市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彝、汉等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全市37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地处高山和二半山区,截至2011年,全市尚有47个贫困村、1.99万农村贫困人口。

面对现实,西昌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生态资源是西昌市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生态优势是西昌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调整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解当下所需、实现地区借力借势发展,也是谋未来之路、前瞻性把握发展大势、实现永续发展的科学考量。为此,西昌市在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打造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十年如一日,西昌市委牢固树立起抓环保和生态建设就是抓执政能力建设这一理念,真正树立“成功不必在我”的胸襟,为子孙后代谋、为千秋万代计,让生态建设成为一种工作接力、事业延续。西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紧紧盯住生态家园建设这篇大文章,扭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合力攻坚。

首先,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构建起“大环保”的工作机制。

围绕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建立起党委总揽、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监督的环保工作新机制。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各部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把手”就是环保和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共召开26次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生态环保重大工作。

其次,西昌市花大力气常抓不懈,将绿色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转化成全市各族群众的共识。

一是整合资源,大力加强环保宣传。各部门、各单位以及社会力量齐动员,采取多种形式进企业、进社区、进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新《环保法》《环评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贯彻,做到家喻户晓。

二是把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综合考核,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强督查督办,严格奖惩,确保工作落实到位。特别是连续3年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增绿工程等“十大环保行动”,打好“环保组合拳”,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环保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期巡查制度、环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环境执法协调制度,构建环保社会监督机制。组建由西昌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组成的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队伍,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活动,倒逼解决环境问题,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是依托全国首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建设试点市,在全国较早建立起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

3年多来,全市3大工业园区、6个街道办事处、37个乡镇已完成辖区内二、三级环境监管网格的划分工作,共建立二级网格46个,三级网格267个。将全市48个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纳入指挥调处平台,形成网格化服务管理一套闭环流程,实现一站式、一条龙、一体化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依托网格化,完成了社会层面环保防控网,构建起“无缝衔接、覆盖城乡”的立体化防控网络。在实现有效管控基础上,西昌市的网格化建设进一步拓宽服务功能,解决了党委政府解决群众诉求“最后一公里”问题,力求将网格化功能发挥到极致。

机制创新,全盘皆活。

从2010年西昌市主城区“九纵九横”禁止摩托车、未注册登记的超标电动自行车、人力板车、人力货运三轮车等行驶的“禁摩令”;2014年主城区内单位、商业服务业、居民全面禁止使用包括蜂窝煤在内的燃煤的“禁煤令”,到今年主城区全面禁止摆摊烧烤的“禁烧烤令”,全部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支持和热烈拥护。

抓环保和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

西昌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并汇聚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明确提出“三个凡是”:凡是已经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或生产工艺落后的产能一律实行关停并转;凡是有可能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律不引进;凡是直接或间接带动生态环境改善提升的项目优先选择,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环保组合拳、重拳连续出击,实施关停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举措,大大提升了西昌市环境治理水平。

10年来,西昌市先后关停取缔了一批水污染企业和非法洗选企业,关停了20余户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其中有5家涉重落后产能),先后淘汰4家企业落后产能设备36台(套);强制开展涉重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1个省级规划技改项目,启动两家涉重企业环保搬迁工作。

攀钢集团西昌新钢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工业企业1000强(981位),四川省企业100强(38位),凉山州工业重点企业,纳税大户,国内三大钒制品厂之一。每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税收两亿元。但同时,这个企业生产设备落后、环保设施不能满足要求。在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之间,西昌市党委、政府毅然决然选择了保护环境,2015年正式关停了这家企业。

10年来,全面完成不达标企业的治理和“小散污”企业的整治。

完成11家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烟粉尘达标治理项目;淘汰24家企业24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两台热电炉;完成8家工业废气治理设施改造,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针对遍地开花“小洗涤”、“小塑料”、“小锅炉”实施清理整治。

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是我国钒钛产业的重要企业,也是环保监察的重要对象。一段时间,市民对其烧结脱硫产生的“烟羽”问题反映较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渠道,督促企业投入2.3亿元,完成密相半干法脱硫设施改造,实现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工艺,彻底解决市民关注的“烟羽”问题。

截至目前,这个企业已在环境治理投入39.75亿元,占整个项目总投资的13%,实现了生产、生活废水全部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超过99%。

10年来,西昌市实施工业进园区,规范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业态。建成经久、成凉、太和三大工业园区,形成“一体三翼”产业发展布局。根据园区产业定位,经久钒钛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钒钛板材深加工项目、钒氮合金项目、钛硅合金项目等为依托的钒钛产业集群;太和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重钢西昌矿业500万吨废品抛尾为依托的建筑建材产业集群和以三峰垃圾发电二期、污泥餐厨处理处置等项目为依托的环保产业集群;成凉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十九冶装备制造项目为依托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以好医生攀西药业美洲大蠊养殖技术推广等项目为依托的食品医药产业集群。

不破不立,在破中立。西昌市明确提出不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一大批清洁能源企业应运而生。中电建西昌30万千瓦风电项目、重庆三峰1.2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斯特林光热发电电机总装、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等一批节能环保项目稳步推进,蓝鼎环保综合利用西昌钢钒脱硫渣项目已建成投产。

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成功创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37个、产地规模达到82.7万亩。拥有省级挂牌生产基地4个、省级农技示范基地10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6个,国家级绿色食品A级认证13个。西昌洋葱、小香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昌鸭、钢鹅、高山黑猪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在原有的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等基础上,成功打造荷色生香、茅坡樱桃等“乡村十八景”,先后举办桃花节、樱桃节、油桃节、蜜桃节、葡萄节、荷花节、石榴节、民俗文化节等近30个节庆活动。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8%;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11.15%。

地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螺髻山脚下的安哈镇,是西昌市的一个彝族聚居镇,由于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等,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人均年毛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得益于环保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安哈镇旅游业迅速发展,2016年春节短短7天,全镇旅游收入就超过百万元。镇上名叫“曲比彝庄”的一家普通农家乐,每天接待游客超过200多人(次),日进账1万元以上。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使西昌市这个中国西部普通县级市,迅速成为投资的热土,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11家落户西昌市;全国换季总部基地、全国康养基地、四川省医养中心等选中西昌市。

抓环保和生态建设就是抓民生

优美的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的新诉求、新期待。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不仅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是党和政府对全市各族群众的承诺。

10年来,西昌市始终把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环保和生态建设问题放在首位,强调“预防在先,主动作为”。 在自然条件差、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西昌市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实施蓝天工程。 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工业废气、燃煤锅炉、餐饮油烟、扬尘及秸秆焚烧等污染问题,改善辖区空气质量。

先后开展餐饮油烟治理,完成了14家餐饮企业油烟治理,油烟净化设施有效运行率达到90%以上。划定“黄标车”禁行区域,加快“黄标车”淘汰工作。完成14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全市加油站全面供应第四阶段标准汽油、柴油。实施主城区全面禁煤,关停7家城郊煤球生产企业。2016年投入300余万元,鼓励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落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有效杜绝秸秆焚烧行为。

二是实施绿水工程。一方面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自2013年以来,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生活源强排放比例逐年降低,污水处理已取得成效,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

位于城南的邛海湖被誉为西昌市的母亲湖。西昌市坚持把邛海湖作为全市的核心生态资源,在四川省、凉山州关心支持下,先后投入资金60亿元,实施邛海生态恢复整治行动,走出一条高原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中央、省、州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市之力,长期开展邛海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恢复周边可视范围植被13.6万亩,使邛海湖流域林地面积达38万余亩。搬迁周边五乡一镇村民9000余户,3.8万余人;分六期恢复邛海湿地两万余亩,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拆除沿岸一大批违法违规建筑,新增邛海水生植被约8000余亩。邛海水域面积从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并趋于Ⅱ类,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实现了以高原淡水湖泊自然湿地修复为立足点,我国南方鸟类栖息地重建为特色,突出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被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林业局立为良好型湖泊保护和实施抢救性保护湿地资源的典型和样板;被《中国经济周刊》誉为国内的“四颗湿地明珠”。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荣誉。

三是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建立“三拖一”工作体系(由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包乡部门、一个支持部门组成攻坚团队,负责一个乡镇的创建),实施“7+1”项目工程,“7”是每个乡镇建设一个生态休闲广场、一条示范街、一个农贸市场、一批生态村、一批垃圾中转站、一批公共厕所,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1”是每个创建乡镇必须建设一批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了农村面源污染,实现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10年来,全市30个乡镇通过了环境保护部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审核,占全市乡镇的81%。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使西昌市迅速成为“点击率”极高的热点城市,诸如全国篮球青年锦标赛、中国·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邛海国际帆船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都落户西昌市,2016年央视春晚还选中西昌市,作为4个分会场中的一个。特别是“中国·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更是成为凉山州、西昌市对外展示的窗口。

过去10年,是西昌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黄金十年”。今后10年,是西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铂金十年”,更是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铂金十年”。 今年,西昌市提出七彩西昌、阳光水城这一新的城市定位。七彩西昌、阳光水城就是通过拥水战略,把一湖四河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轴,加快建设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所谓阳光水城,就是整个城市的建设、布局,全部按照一湖四河的水线进行规划建设,最终成为可以坐船就能游全城的阳光水城。未来的西昌市,城市将通过水网连通,一半山水一半城,邛海湖、泸山景区也将成为城市的“中央公园”。这座现代化的生态田园城市,将成为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康养目的地。

而“七彩西昌”则是让这座城市绚丽多彩。它包括这座城市的所有元素,从布局到景观、从自然到人文、从外延到内涵,毫无疑问,这也是西昌市“铂金十年”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为子孙后代谋、为千秋万代计,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生态建设成为一种工作接力、事业延续。有 “成功不必在我”的胸襟,我们相信,西昌市的绿色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也一定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摄影:邹森 刘玉梅 王哲 胡小平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