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境界-人物
3上一版
 
播火种者
创新低碳商业模式
督查是一面镜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火种者
——记上海国际绿色电影周发起人素娃
 

◆本报记者王琳琳

传说地球上本没有火种,人类生活因此十分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只好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

希腊神普罗米修斯怜悯世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偷”走了一个火种,送给了人类。从此人世间便有了温暖,有了烟火袅袅。

是为记。

¤ 绿色的火种

2017年7月,上海电影广场。上海国际绿色电影周正在这里举办。

在主持人的介绍下,电影周发起人之一素娃缓缓走上台,代表主办方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热爱电影的朋友。

讲到电影周的筹备时,素娃的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她有些激动。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平复下来,抱歉地向大家致意。随后她与在场嘉宾分享了十几年来做电影周的感悟。

时间回到12年前。

2005年,素娃所在的公司正在拍摄一部177集的长片《巴黎感觉》。10月底,摄制组到了法国南部高山中的一个小镇梅尼古特。

这个小镇不大,人口只有900人,没有宾馆,也没有咖啡馆。但是,让素娃惊讶的是,如此平静的小镇上,此时却聚集着3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们睡帐篷、住房车,与每一个迎面走来的人亲切问好,丝毫没有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他们彼此之间聊着跟电影有关的事情,还会在森林里看电影、观察动物。兴致来了,几个好朋友还会聚在一起,走上一个半小时到海边,如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一样。

当时,素娃就被这样的气氛感染了。她深深记住了这个小镇特殊的日子——梅尼古特鸟类电影节(现为梅尼古特动物与自然电影节)。素娃和她的伙伴心想,为什么中国没有这样关于动物与自然的电影节,中国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活动。回来后,素娃就和同去巴黎的伙伴巴燕,开始了在中国引进类似电影节的筹备过程。

¤ 渐旺的火苗

一开始,素娃她们的筹备工作很艰难。办一个与动物相关的电影节,没有人、也没有资金、没有城市接受这样的想法。

经过两年的酝酿和寻找,2007年,第一届中国·雅安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在四川雅安落地。这是国内唯一以“动物与自然”为主题的电影展评盛会,一周时间里,参会者与观众可以欣赏到多部以动物与自然为主题的电影,参与到一系列以“绿色、生态、低碳、环保”为主题的活动中来。

第一届自然电影周的举办很成功。素娃和她的伙伴们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影资料馆、法中交流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下,还邀请来了“灵感”的来源地——法国梅尼古特动物与自然电影节的相关人士合作举办国际性展映活动。大熊猫的故乡四川雅安,与大熊猫发现者的故乡法国,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影像互动。

就在素娃庆幸事情终于有了眉目之时,2008年,四川发生5·12汶川大地震,与震中相隔不远的雅安也遭受强震,一时间,俱事停摆,准备了快一年的第二届电影周“被迫”停下。

事业刚刚有了苗头,就遭遇这样的打击,素娃和她的伙伴巴燕不禁心灰意冷。然而她们没有放弃,经过一年多的等待,城市从地震中慢慢复苏,她们坚持不懈地沟通、联络,终于在2009年,让自然电影周这簇刚刚燃起的火苗,再一次在雅安点亮。

时至今日,素娃已经不愿再谈起当初的那些艰难岁月。“困难肯定都有,但都过去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往前看。”素娃说。

素娃的伙伴、同时也是电影周的创始人巴燕向记者讲述了电影周所面临过的诸多困难。电影周没有国家出资支持,完全靠素娃他们自己“供血”,进行市场运作。在过去还没有那么重视绿色环保的年代,素娃和朋友们需要与各环节上的人打交道,才可以得到资金、资源的支持,这是国外同类主题电影节都不曾遇到的。再比如,国内流行电影周举办晚会,赞助商提出希望有明星参与等需求,都需要妥协一些事情。

让素娃庆幸的是,在她看来,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专注的人终将吸引那些跟自己相同的人。

在素娃的坚持与执着下,尽管每一届电影周都面临资金、资源的缺乏,但都咬牙办下来了。经过8年的打造,雅安自然电影周已经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规模最大的国际动物与自然电影交流盛会。

如今,为了扩大电影周的国际影响,素娃和巴燕引进了新的合伙人,将电影周的举办地迁到了上海,以“上海国际绿色电影周”的形式与外界见面,希望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化平台,并借此让更多的人知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容易快乐的事情不存在坚持的问题,坚持,就是要越过困难,继续做你想做的事。”巴燕说。

¤ 交流对话的平台

在素娃看来,绿色电影周是电影艺术的交流平台,是各种绿色影像、绿色创意、绿色感想和意见交流互动的平台。

每年,素娃他们都会从世界各地请来国际知名的绿色电影节主创和团队,与中国的自然纪录片从业者交流对话,共同探讨自然记录电影的未来之道。

尤其是今年,刚刚“搬”到上海的电影周请来了国际生态与动物电影联盟、法国梅尼古特动物与自然电影节、印度环境与野生动植物电影节及论坛、芬兰瓦萨动物电影节等诸多国际知名团队,同时还举办绿色传承文化论坛、绿色 DNA 系列论坛 、绿色影视金融合作论坛 、绿色影视论坛、为你读影等系列主题活动,并邀请国际知名导演、环保组织代表等为大家做了不同行业的绿色主题演讲。

自然纪录片导演、摄影师耿栋告诉记者,每次参加电影周,都会大大开拓他的眼界,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一个平台,电影周上既有制作方,也有自然影视类团体,还有从业人员,我们一起交流分享的沟通过程中,丰富了视野,扩展了思维。”耿栋说。他没有想到,原来那么多国外制片人和导演都对中国的自然与动物题材感兴趣,原来国内还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人在从事着自然影像相关的工作。

不过,让耿栋更加感慨的是,他没有想到素娃会这么执着。他早在2007年就认识了素娃,没想到她10多年来一直做着同一件事。“相比10年前,电影周的外延更加扩展,覆盖的业界、影响的公众更加广泛。目前,上海国际绿色电影周已经做到了同领域内的第一,国内没有与之相比的平台。”耿栋说。

不过,在素娃看来,自己的坚持有了,专注却还不够,比如对自然纪录片和自然纪录电影的了解、包括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现在,素娃和她的伙伴们有了新动作,他们设立了“绿色影视文化基金”,希望支持年轻导演创作,孵化和培育中国的自然电影成长。

“我希望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美好的、阳光的、灿烂的,用快乐的方式与这个地球和谐相处。”素娃说。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