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7年1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来自厦门市同安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报告
欣欣向荣的同安新区。图为同安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电影院)风貌。 陈嘉新 摄
 

◆郑小华 叶文建

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跨越式发展,快速推动“富美”同安建设,是摆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委区、区政府面前最为紧迫的重要课题,同安区委、区政府认识到,同安区要实现赶超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必须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处理好“富”和“美”的关系,处理好“生态文明”与“赶超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同安区坚持“生态立区、文明兴区、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原则,以建设生态城区、全面提升和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与节能减排等统筹考虑,促进和保障全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12月1日召开的中共同安区委第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了“富美同安”要做到“富美并重、富中求美”,提出“富美同安,赶超发展”的发展战略和“三转促发展、三加强惠民生”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同安区“十三五”期间的大目标:人均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未来4年,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大力推进共享发展,把生态保护、教育水平、生活水平、长寿水平的改善提升列入整个社会发展指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体现同安区委区政府对民生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城区在未来提升百姓获得感的努力和新思维。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同安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拓创新,奋进新时代,开启新篇章,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建设“富美同安”提供坚强的环境保障

乘着改革东风,同安区生态文明建设快马当先扬鞭奋进,勇于担当敢于创新,顺势而为积极进取,不断探索先行先试,实现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十个率先”:

一是率先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第一个五年规划;二是率先在全省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各镇(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水质监测全覆盖的县区;三是率先在全省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四是率先在全省建立公检法联动执法机制,创建全省首个环保警务室,成立全市首个生态法庭;五是率先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建设全省首个环保产业园;六是率先在全省创新环境监管网格化制度,成为全省唯一为村居网格员拨付每年90万元专项财政工作经费的县区,成立全省首个工业区管委会环保工作站;七是率先在全省县区人大实行环境报告“年检”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监督;八是率先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试点,率先建设同安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平台;九是率先在全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十是率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同安区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保护,践行“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真落实国家级生态文明实验区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推行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形成不能、不敢破坏生态环境的制度环境。

■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倡导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生态产业,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都市现代生态农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621家农民合作组织,实现农产品生产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成效初显,同安区已拥有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中盛粮食油有限公司等两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增至12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家,“军营红”番茄等农产品列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专供产品,2017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个。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稳步推进,鑫美园、正心精致等现代农业项目投入运营,百利现代农业科技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前格村等乡村游抓紧实施,产业融合加快。

同安区已实现禁养区生猪全面退养,累计退养1.09万户、清退生猪约140.59万头、拆除猪舍306.59万平方米,累计下拨生猪退养补助专项经费5.76亿元,猪舍拆除整治专项经费1.7亿元;投入以奖代补资金3500万元,完成全区保留的20家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改造,提前1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3年提升改造任务,实现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视频监控100%全覆盖。同时,优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养殖模式,大力推进建立互相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和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其中的“猪——沼——果——草”的生态养殖已经形成“同安模式”,实现了“少投资、多赚钱、不污染”的多赢局面,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广应用。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将节能工作与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推广普及各种节能设施、节能设计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推广LED新型节能电光源、安装电器待机开关、温控开关、使用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开发应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砖等环保技术,有效降低城市发展能耗。在产业发展低碳化、城区建设低碳化、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以及倡导低碳生活等五个方面,大力开展低碳工作。

广泛开展水源保护、污水净化、废水利用、节水工艺、节水灌溉、节水消费等措施,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同安区北辰山,将景区生活服务区的餐饮废水和化粪池污水集中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绿化渗灌,达到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的目标,提升了旅游品质,北辰山旅游“厕所革命”示范做法得到国家旅游局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介。重点在企业中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树立污水同样是水资源的理念,广泛开展中水回用和污水净化。

目前,同安区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突出,今年,全区耕地保有量达到12.794万亩,远高于省市要求的11.886万亩。2016年,万元GDP用水量为39.72立方米/万元,同比下降28.2%,远低于省市要求的降低4.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33.7%,远低于省市要求的下降6%。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同比下降20.95%,远低于省市要求的下降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2.26%,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

■ 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

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绵延不断的绿色空间。一直以来,同安区的生态之美都是这么令人赏心悦目。这是同安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所取得的成绩。

率先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有力提升空气质量。建立区、镇(街)、村(社区)协作联动工作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分析预警机制、考评约谈机制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空气质量提升周分析和月调度制度,建立“提升空气质量——同安蓝”微信群,将锅炉整治、扬尘污染、道路一体化保洁、餐饮油烟整治、市容考评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同安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区11个镇(街、场、开发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整治,应整治企业81家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和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完成城南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城东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累计依法查处关闭5台“三无”锅炉,完成工业窑炉及10蒸吨以上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任务;完成185台10蒸吨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超额完成厦门市下达的总任务数(141台);提前完成同集热电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和麒龙纸业环保治理工作。

加快淘汰黄标车,实行全区黄标车限行,加强黄标车和冒黑烟机动车路面执法检查。

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由于忽视环境保护等历史原因,东西溪、埭头溪、官浔溪、龙东溪等4条流域水体污染严重导致生态退化,成为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和美好幸福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实施《同安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全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截污控源工作的实施意见》《同安区东西溪、埭头溪、官浔溪、龙东溪流域水体达标与水质提升方案》和《同安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加强饮用水水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长制管理,推动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分步进行综合整治,实施周边污水的全面截流和绿化美化,不断提升流域水质,逐步恢复流域的自然生态景观,使之不仅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而且在房地产开发、排洪防汛等方面也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2017年,全区重点推进溪流排污口改造,完成芸溪截污纳管和埭头溪清淤治理工程,消除芸溪溪边和埭头溪黑臭水体,进一步改善同安湾水质;开展东西溪综合治理,东西溪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升到80%(超额40%完成省市下达考核目标);推动官浔溪中上游等河道治理工程,石浔水闸改建,已按时完成茂林溪、西源溪下游、乌涂溪中上游、西洋溪河道治理主体工程,省级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加强溪流河道清淤疏浚、保洁,建立健全溪流保洁工作制度,溪流保洁实现“四有”(有责任主体、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有相应设施),下达年度养护经费1611.01万元,全区溪流保洁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制定实施《同安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与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强化空间布局管理,严格实施行业准入,从源头减少土壤污染。全面开展全区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协同完成详查点位布点工作,共划定详查单元12个,核实农用地详查点位57个,做好疑似污染地块的筛选工作,完成第一、二批疑似污染地块信息填报,开展土壤污染风险源排查工作,累计排查企业162家。

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规范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实施年度执法监督检查和环境执法稽查,结合配合中央环保督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清水蓝天”、执法大练兵、工业污染源达标计划专项执法行动,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1月~11月,同安区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5574人(次),检查企业3281家(次),立案查处311起,同比增长234%,实施行政处罚656.38万元,同比增长150%。其中,查封扣押30起,移送行政拘留1起,按日计罚5起,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3件。

■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想方设法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面优化生态发展空间。完成生态保护落图落地,划定生态控制线,在全区657.59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内,划定“一张蓝图”的528.05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范围,将其中的452.27平方公里陆域生态功能红线划入一级管制范围,作为生态底线区控制;75.78平方公里划入二级管控范围,作为生态发展区。

建成“多规合一”平台,实现从生态空间的整合到建设项目前期决策的无缝对接,使环境监管从末端管理真正走到了前端决策,为服务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生态控制线管控保护逐步加强、更加到位,生态控制线违法开发卫片图斑经国家土地督察机构验收履职到位率达到100%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低于31.11千克/公顷,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与2016年持平,生态资源保护与节约力度进一步加强,生态资源变化状况不断改善。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空间。制定实施《同安区海绵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完成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完成餐厨垃圾收运、垃圾转运车改造和沿街果皮箱升级改造任务。全面落实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开展“青山挂白”专项治理整顿工作,完成新增年度10.72公顷治理任务(比省市下达任务3公顷超额完成7.72公顷)。有计划开展对裸露山体的绿化工作,全面禁止采挖沙石,坚决关闭和取缔新民镇禾山村等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小矿点,启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健全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重点治理交通要道及城镇周围的“青山挂白”点,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促使裸露山体恢复植被,改善景观,美化环境。

认真做好辖区内入海污染物治理工作,主要入海溪流年度污染物排海总量情况同比下降。配合做好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建立水产养殖退养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全年没有新增水产养殖设施。加强海岛、岸线和沙滩的保护和修复,打击盗采海砂,整治沿岸违法海砂场,实现违法海砂场数量同比下降。

加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保护,强化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综合治理,投资7372.16万元用于造林,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96亩,超额完成年度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水土流失率≤4%。对辖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实施情况开展持续有效的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三同时”制度。出台《同安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方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资2.46亿元建成130个自然村的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全面推进了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改造。

凝聚社会合力形成全民环保,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率先制定实施《同安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第一个五年规划(2016年~2020年)》,每年举办同安区“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型法治宣传教育咨询活动,组织发动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持续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率先在全省制定实施《同安区群众举报环境污染犯罪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共同监督举报违法行为;及时听取公众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发挥同安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推动作用,每年在同安区人大和政协会上积极建言献策。生态文化建设富有成效,全区正副科级干部430人,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生态环保投入逐年递增,1月~11月,区财政投入211环境保护支出(包含区本级及各镇街)达到7797万元,同比增长39.03%。

增强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对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精神鼓励。通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安静小区、生态村、生态优美乡镇”评比,将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社区建设结合起来。

■ 持续打造高颜值国家生态区

据悉,2017年,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同安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2017年上半年同安区公众环境质量满意度全市第一,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圆满完成配合中央、福建省环保督察工作和整改任务,率先在全省建立区党政主要领导周调度、案件办理逐级审核、联动执法快速查处、微信平台实时互动四大环保督察机制,在全市范围内问责处罚力度最大、解决历史遗留的突出环境问题最多、信访交办件办结率率先全市达到100%,率先破解突出环境问题、历史难题,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如全区禁养区生猪退养完成率达到100%、36家实心黏土砖机砖厂关停并转淘汰率达到100%、46家陆域洗砂场清退率达到100%。

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1月~11月,同安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81%(比去年的空气质量率93.37%提高了2.44个百分点),提前实现“十三五”空气质量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汀溪水库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水质从去年的Ⅲ类水提升到今年的Ⅰ类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省级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西源溪小流域治理达到Ⅲ类地表水水质成为全省首个完成2017年“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为民办实事项目典范,东西溪流域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达到80%,芸溪溪边率先全市消除黑臭水体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埭头溪消除黑臭水体;噪声和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并持续改善。

正如同安区委书记黄燕添在区委第十三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要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打造高颜值国家生态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不仅是同安区宝贵的资源和明显的优势,而且也是同安区今后发展的巨大潜力。

展望未来,同安区将按照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发展蓝图,进一步确立“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实施生态导向开发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持续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生态区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努力写好美丽中国的同安篇章。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