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环境保护部召开部常务会议
南通市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不力被查处
广西贵州云南进展滞后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得过且过,虚假整改,坚决不容!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干杰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党中央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叮嘱讲到哪里,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中的更加突出位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方法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必须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期盼享有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优美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发挥制度和法制的引导、规制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作践行者、推动者。优美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共同享有,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治理。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实践,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准确把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提出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新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作为过去五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个方面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成效最好的时期,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工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准确把握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予以集中阐述,同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新论断,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准确把握新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统领当前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的根本要求。

准确把握新目标。到2020年,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是振奋人心的新目标,也是催人奋进的新号令。

准确把握新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部署,力度更大、措施更严、要求更高,既有硬性任务安排又有制度性设计,既明确统筹推进又兼顾重点突破,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积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开展煤炭消费减量行动,稳步提高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全面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各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重污染天数不断减少,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亲水环境。扎实开展净土行动,加快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和完善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全面推开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动排污许可证核发、环境监测事权上收,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示范作用,完善企业行业自律机制,鼓励公众主动参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行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强化企业排污者责任,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开展自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原文刊载于12月8日《学习时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