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绿色城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城市可持续发展有了评价标准
我们离不堵的城市有多远?
北京将开建南大荒湿地
夜幕下闪烁的黄色警灯
唐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离不堵的城市有多远?
面向2035,从源头入手,综合施策
 

◆吕海峰

汽车的普及方便了出行,但也让拥堵、停车难等成为城市顽疾。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离不堵的城市还有多远?

当前,许多城市正在编制面向2035的城市总体规划。笔者认为,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和消除以往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弊端,以新的高度和更宽的视野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和出行问题。

从策略上讲,大医治未病。预防和化解交通拥堵必须从源头入手,采用综合手段,防患于未然,化疾于无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一,交通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问题。在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上要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发展要坚持紧凑型、多中心、公交导向型发展模式,防止公共服务资源过度集中在一个核心区,缩短通勤距离,方便公交出行。

同时,促进商用和居住混合用途规划,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社区邻里开发优先考虑在建成区选址进行填充式开发或旧城更新,要规划建设10分钟生活圈,减轻对机动化出行的依赖。

第二,增加街道等开放空间的占地面积,提高路网密度,规划设计边长约100米的较小街区取代超级街区。“密路网、小街区、开放社区”理念也被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倡导。

目前,国内城市街道占地比例偏低,路网密度特别是支路密度严重不足,导致毛细血管不畅,拥堵加剧。要精心设计利用临街空间,把街道建设成公众的生活空间,以人为本,让街道更有活力、更宜人。

同时,改造和升级现有的超级街区,限制新建封闭社区,开放的街区可确保公众的可达性和步行性;建设连接完整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让小汽车、行人与自行车公平地分享路权。除了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外,所有的道路都应该有适当的人行道。

风靡全国的共享单车为骑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滞后的慢行系统亟待提升完善方能适应骑行需求,而且步行系统、建筑入口和公共设施(包括卫生间)都要规划建设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提高残疾人可达性。

第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的可达性、实用性和可负担性。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规划;交通规划必须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低碳生态规划、产业规划协调一致进行,实现相互匹配支持的协同效应。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增长预期与财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发展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等公交设施,建立高效的公交网络,车站和车辆都要有残疾人乘车设施。

在换乘站点搭配自行车设施,促进多模式出行方式的无缝接驳和便利换乘,在大容量公交站点及周围进行高标准、高密度综合商业开发。发展智能交通管理技术,鼓励拼车和汽车共享,规范管理共享交通工具,因地制宜制定拥堵收费和停车需求管理制度,错峰出行,削减高峰需求,提高道路和停车设施利用效率等。

第四,倡导绿色出行,促进行为改变。未来的城市应是以人为本、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城市,生活和消费方式决定和引领生产模式和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要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据参与目标讨论的联合国官员透露,把“消费”放在“生产”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崇尚绿色健康的出行和生活方式,返璞归真,由繁入简,把自己的行为和关爱他人、造福子孙后代、唤回蓝天碧水联系起来,可以让人更积极、更快乐,也更能感受到生活本来的意义。

(作者系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秘书长、深圳市美好城市研究院院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