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环境管理-土壤
3上一版  下一版4
 
2018年,我们怎么守住脚下的大地?
一张蓝图干到底
守望2018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望2018

 

2017年,本报记者对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一些践行者分别进行了采访。迎接新年,他们又将朝哪些方向奋斗?本版特刊发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李保国:绿色耕作为土地“加油”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保国告诉记者:“过去的一年,我国在土壤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有一系列重大举措。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得到缓解。今年是新时代开局后新的一年,我们应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方略,为建设富裕美丽乡村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9月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重点提出要“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李保国教授表示,2018年,他将把研究重心放在发展和创新我国北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绿色技术,主要研究绿色耕作技术如秸秆覆盖还田少耕免耕、轮作技术模式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空间种植优化模式。力争在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保育与提升、西北新疆和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方面,针对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盐碱地生态利用模式等,取得明显进展。以上研究均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的支持。

李保国教授还提及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会议不仅总结了2017年及过去5年的工作,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而且对2018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他概括说:“2018年的主线,就是要坚持绿色导向,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耕地质量保育方面,“集成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分区域进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等,初步形成技术模式、耕作制度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李保国进一步阐释。

当前,由于水肥灌溉不当以及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利用率不高,成为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对此,李保国说:“下一步,要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对局部已污染农田土壤,要通过灌排技术,调控好农田含水量,结合化学、生物和农艺措施,加快污染物的无害化转化与清除,减轻土壤污染的危害程度,并逐渐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黄锦楼:建立全覆盖智能信息系统平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易修复生态平台创始人黄锦楼在高铁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表示,2018年将完成对徐州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落地、生态环保智慧共享社区平台上线、培养土壤修复人才等方面的重点工作,继续打通产学研链条,激活土壤修复相关工作的创新力量。

目前,全国易修复园区基地线下网络平台框架已经初步搭建,已建立易修复众创园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共建园区,2018年将进一步建立雄安、重庆、南宁、长沙、成都、西安、哈尔滨、吉林、宁波、湖州、烟台、昆明等园区。众创园区的搭建目的,既是对土壤修复技术与产品进行验证,又可以培养人才,比如举办土壤修复专业讨论和沙龙等。

2018年上半年,徐州国家土壤修复生态科技产业园有望落地。目前正与徐州开发区洽谈投资协议,同时筛选入园项目。同时,设立易修复产业基金,引入社会资本,作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补充。目前已完成一期10亿元认缴额度分配方案,正在起草发起人协议。“计划第一季度完成基金设立,同时启动徐州产业园项目一期(包括中国科学院土壤修复研究中心、易修复学院、土壤监测检测园、土壤医院诊断中心、大数据中心)。” 黄锦楼说。

当前,土壤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中。黄锦楼介绍,易修复生态环保智慧共享社区线上平台(易修复2.0)将于上半年正式上线,形成以专家及专业人才为核心的学习、交流、互助智慧共享社区,实现土壤修复在线诊断、远程指导、协同作业。

这将打破地域限制,以棕地云大数据及公众参与信息为核心,形成全覆盖智能信息系统平台。“预计有1000名行业著名专家,1万名专业人才入驻,达到100万用户与会员的规模。” 黄锦楼踌躇满志。

巫燕飞:帮助农民利用绿水青山致富

谈到2018年的新年展望时,衢州市富平志愿者联盟发起人巫燕飞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继续打造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扶贫众筹公益平台,促进全社会共建共享扶贫攻坚、生态环保、食品安全三大民生工程。”

巫燕飞是社区支持农业CSA的践行者。2016年3月15日,她和其他5位志同道合者共同发起了富平(扶贫)志愿者行动。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采用CSA模式精准扶贫,帮助农民利用绿水青山致富。CSA模式使生产者有更多时间用在土地上,可以在精耕细作、水土保持和减少农药使用等方面花费更多精力,最终提高农产品质量,让土壤得到涵养。

2017年,由3位富平志愿者联合撰写的论文“社会支持农业理念下的绿色实践”入围《中国绿色减贫发展报告2017》。在富平志愿者联盟的支持下,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岭里村种植的生态绿色大米,在不施化肥和除草剂的条件下实现增产提质,鼓舞了有机农业生产者的信心。

巫燕飞表示,2018年希望在3个重点环节取得新突破。一是在消费环节实现“党建+扶贫志愿”制度,即以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大力发展扶贫志愿服务队,凝聚城市对生态农产品需求的力量,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城乡居民携手共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凝聚起农村内外的力量。“把不施农药、化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理念,通过村规、民约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发展生态农业营造良好氛围。”巫燕飞说。三是组织更多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加入富平,为富平支持的贫困村(户)优先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提供技术、物流、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的支持。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