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编制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加快建立污染源普查人员队伍
推动跨区域执法 促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雄安新区产业布局应择优育三产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雄安新区产业布局应择优育三产

 

宋涛

可以预见,在新区建设初期,产业重构能够释放一定的新增水资源潜力。在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努力把用水控制到最低,应发展优质高端的第三产业,打造绿色智慧经济。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最近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上强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规划框架在履行程序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后,要稳妥精心抓好贯彻落实。要适时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雄安新区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是制约新区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水既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和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力约束的大前提下,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将怎样重构?城镇化需要怎样推进?这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基于此,笔者多次赴雄安新区实地调研,并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数据,结合雄安新区规划目标,利用系统动力学(SD)的原理和方法,测算并研究了雄安新区的产业重构模式,对雄安新区发展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以期对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雄安新区迫近水资源承载极限,“以水定产”是新区建设的硬约束

在雄安新区现有发展模式下,雄安新区三县的水资源供需已存在矛盾,地下水超采现象已然存在,新区开发必然面临城镇化和产业重构。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容忽视。经测算,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初步的判断:

第一,当地水资源紧缺,年均超采地下水逾1亿立方米,已迫近水资源承载极限。冀中平原的地下水已经超采了30多年,每年超采50多亿立方米,共累计超采1500多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就雄安新区三县所在地区而言,近年来此地区每年实际超采地下水约1.5亿立方米~2亿立方米。按照现有发展模式,雄安新区的水资源情况将持续恶化,水资源匮乏程度日益加剧,对当地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据测算,在没有调水的情况下,雄安新区每年将存在水资源供需缺口约两亿立方米,并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通过南水北调,在每年调入3亿立方米水量的情况下,前几年能出现回补地下水的情况,但也只能维持12年左右的时间,随后仍将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第二,雄安新区建设依赖南水北调。如果新区建设不能及时得到南水北调工程的补水,即使每年超采两亿立方米地下水,最多5年供给就无法再满足用水需求。

目前,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尚未完成,建设雄安新区必须依靠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供水为主。2016年北京市从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收水11亿立方米,天津市收水9.1亿立方米,河南省收水13.4亿立方米,河北省收水4.75亿立方米。而按照预定分配量,石家庄分配7.3亿立方米,保定分配5.5亿立方米(含定州),沧州4.83亿立方米。可见,目前南水北调给保定的供水量达不到预定目标。

按照雄安新区发展定位,南水北调工程为其补水年均4亿立方米~6亿立方米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按照目前情况推测,在雄安新区建设初期,南水北调工程能为雄安新区补水3亿立方米已是非常不易,这几乎需要占用河北调水量的一半左右。

第三,新区建设为当地生态修复提供契机,新区发展不能照搬深圳模式。现在,北京有2300万常住人口,年用水量在40亿立方米左右,深圳有1800万以上常住人口,年用水量23.5亿立方米。上海人口2400多万(其中浦东新区人口500多万),年用水量100亿立方米以上。可见,特大城市的水资源消耗至少是10亿立方米数量级以上。而雄安新区由于地处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禀赋显著劣于深圳和上海。这些都决定了雄安新区不能照搬深圳模式、浦东模式,雄安新区需要抓住契机,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据测算,在中长期内(5~10年),雄安新区在最优发展模式下,按照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预计调水量(3亿立方米~5亿立方米),加之由于污染治理生态改善和中水重复利用,雄安新区水资源供给上限在6亿立方米左右。如果逐年缩小地下水超采量,雄安新区可以小幅度回补地下水。

雄安新区产业布局需稳步去一产、严格控二产、择优育三产

基于以上判断,笔者认为,雄安新区需遵循稳步去一产、严格控二产、择优育三产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一,短期经济增长不应是首要的考量因素,时代要求雄安新区培养全新产业模式。与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不同,短期经济增长不是雄安新区发展的首要考量指标,只能选择性地发展第三产业,建立高端智能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水耗的产业。据测算显示,过快产业化发展,会使南水北调补给的水量过多过快地消耗到产业耗水上,加速水资源的短缺,影响地区水环境的修复。片面追求经济因素,甚至大力发展二产,会使得产业需水严重挤占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

第二,一产、二产、三产的耗水量存在巨大差异,“去一控二”符合新区定位。当前,雄安新区三县的三产产值与其耗水量严重不匹配。一产的用水量占当地总用水量的八成以上,但一产产值却显著低于二产和三产,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稳步退出一产是新区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当前雄安新区3个县的二产多为皮革、箱包、塑料、线缆等高污染产业,严重影响当地环境,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严重背离,严格控制当地的二产发展势在必行。

第三,抓住去一产过程中带来的新增水资源潜力,培育高端优质第三产业。经测算,在最优发展模式下,雄安新区在新区建设初期一产和二产会出现大幅度萎缩,而优质三产的培育和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可以预见,在新区建设初期,产业重构能够释放一定的新增水资源潜力。在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努力把用水控制到最低,不能发展高耗水的第三产业,如餐饮和住宿。而应发展优质高端的第三产业,打造绿色智慧经济。

此外,在雄安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当地产业结构的变化必将造成其劳动力结构出现显著的变化,这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未雨绸缪,合理规划和引导雄安新区劳动力的发展模式。

比如,当地农转非人口可能大量转为剩余劳动力。短期内出现大量农转非的本地剩余劳动力,而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对于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又相对较低,无法容纳剩余劳动力,造成结构性失业。

同时,雄安新区所能承载的“产业人口”短期内可能出现下降。据测算,雄安新区中长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265万人左右,较目前人口大概增长1.5倍。但是,在雄安新区建设初期,受一产、二产大幅萎缩和三产尚未形成的影响,雄安新区所能承载的“产业人口”在短期内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