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期待更多优质民俗节目登台
从千年前的光晕中走来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8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待更多优质民俗节目登台

 

对话人:江西省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

采访者:本报记者陈妍凌

中国环境报:您最近关注《国家宝藏》节目了吗?

梅联华:这档节目非常棒,通过对文物的梳理和总结,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出来,让更多观众有兴趣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承载的文明和历史。而且节目规格高、阵容强,介绍了重量级博物馆、重要文物保护项目、志愿服务团队等等。这一季的节目还没有播完,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季了。希望下一季的文物选择范围更广,把更多省份的精品文物和特色文化纳入其中。

中国环境报:作为民俗研究专家,这档解读文物的节目,对您有何启发?

梅联华:《国家宝藏》让文物去神秘化,这很好。我是研究民俗的,所以更关注媒体的民俗节目制作。公众对民俗其实很有求知欲,经常有市民打电话到我办公室,咨询年节和红白事的操办讲究。我也经常作为电台节目嘉宾,介绍本地民俗。

其实,民俗节目可以借鉴《国家宝藏》的经验,借助明星效应吸引年轻人,用生动轻松的表现形式寓教于乐,等等。在传播中要提出公众感兴趣、有时代感的话题,要畅谈新民俗,比如过年看春晚;分辨 “伪民俗”,不要被商家炒作混淆视听;探讨中西民俗文化的交融,比如父亲节、母亲节。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关注民俗民间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梅联华:推动民族文化复兴,就是要让大家知晓、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现在地方媒体的民俗民间文化节目增加,是好现象,但是国家级平台上,还没有比肩《国家宝藏》的有分量的民俗节目。当然,这制作起来不容易。因为民俗文化节目和文物解读类栏目有所不同。民俗更多地来自民间,需要把话筒递给更多接地气的人,比如地方手工艺人、民俗专家,让他们来说话。所以节目既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兼顾其他地方观众的兴趣和审美。不过,我对此还是很期待。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