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核与辐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脱贫不再“靠天收” 致富还需“内动力”
开启核科普的右脑思维模式
华东站首次组织临界控制点检查
四川着力提升核与辐射安全水平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8年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不再“靠天收” 致富还需“内动力”
环境保护部帮扶引领海岱沟村走出贫困
图为海岱沟村路面正在硬化施工。 白雪峰摄
图为村环境卫生整治项目中采购的垃圾车。 刘一摄
 

◆本报记者 郭婧

“这两年环保部门驻村帮扶以来,我们村发生的变化特别大,盖了大棚、装了路灯、铺了广场、修了路面、建了垃圾池、买了垃圾车,这样的帮扶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河北省隆化县韩麻营镇海岱沟村村民乔致忠对扶贫工作队说出了心里话。

河北省围场满族自治县和隆化县为环境保护部定点扶贫县。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环境保护部对承德地区围场、隆化县扶贫工作统一部署及《环境保护部2017-2018年定点扶贫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环境保护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选派青年干部刘一作为环境保护部派驻海岱沟村第一书记,并深入隆化县海岱沟村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效。

以整村脱贫出列为首要目标

海岱沟村地处燕山山脉,位于承德市隆化县县城东南15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8户,总人口1260人。村里没有工业,村民收入以种植玉米和外出打工为主,收入较低。2014年海岱沟村被确定为整体贫困村,贫困户232户,贫困人口787人,贫困发生率63%。2015年人均年收入仅2200元。

“在2015年以前,我村属于切切实实的贫困村,村民普遍务工意识不太强烈,过着‘靠天收’的日子,很多人过得很贫困。”海岱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秀珍说。

经过2015-2017年脱贫攻坚,海岱沟村大部分贫困户已经脱贫出列(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目前仍有贫困户35户89人,按照脱贫攻坚计划,拟于2018年底全部脱贫出列。

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党支部将定点帮扶贫困乡村作为学习教育基地、深入群众调研定点基地和青年干部锻炼基地,强化以党建促扶贫,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选派环境保护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青年干部刘一作为环境保护部派驻海岱沟村第一书记后,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党支部书记主动担当“第二书记”,开展支部联建,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组织捐款1万元,帮扶海岱沟村贫困农户和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难题,申请利用补交党费4万元,支持村党支部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联学共建,与海岱沟村党支部共同参观董存瑞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不忘初心 爱国奉献”学习交流,还邀请第一书记回核设施安全监管司交流扶贫体会。

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在扶贫工作中高度重视与贫困地区群众,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交流学习,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利用调研座谈、实地考察的机会与贫困村党员和贫困户沟通,了解实际民情,交流工作经验,碰撞思想火花,共同谋划脱贫举措。通过深入的学习交流,进一步强化了打赢扶贫攻坚战是确保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重要举措的共识,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扶贫攻坚一线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励基层扶贫干部内生扶贫动力,从始至终重视扶贫工作,将扶贫任务“扛在肩上,记在心里”,在脱贫政策扶持下走出自己的脱贫之路。

驾好脱贫的三驾马车

住房、饮水、交通、卫生、用电、取暖等基础设施问题直接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村内产业发展。据刘一介绍,2017年经与县电力、水务、电信等部门积极联系,分别争取了民政幸福院、护村护地坝、光缆入户、电信基站、人畜饮水、厕所改造等项目。实施村环境整治项目,在村内选址建设7个垃圾池,采购1辆垃圾车;在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评司帮扶下加强村内路灯、道路硬化、小学课桌椅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群众饮用水质,与县水务部门及环境保护部中华环保基金会联系,申报覆盖全部自然村、总投资152万元的人畜饮水项目,部分自然村已开始施工建设。

2016年,海岱沟村被河北省确定为旅游扶贫重点村,在已经拟定的脱贫攻坚规划中,基本确定了海岱沟村“一园一带四区”(前、后山休闲观光果品采摘园,韩七公路沿线鲜食果蔬采摘带,砬子沟、东沟、北沟、关家沟养殖小区)农业产业架构,制定了集“吃、住、游”三大领域于一体、均衡推进的产业发展目标。

截至2017年底,前期发动村内群众种植的南山果园520亩,已有部分果树挂果;引入种养殖合作社建设的大棚,目前主要种植西红柿,收获情况良好;探索“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协调养猪大户为31户贫困户提供仔猪105头;争取社会资金1.56万元,为76户贫困户提供鸡苗1580只。此外,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通过生物多样性项目支持30万元。计划建设10个种植大棚、发展林下鸡有机养殖,带动贫困户20户左右,海岱沟村已制定了实施方案,正在组织进行土地流转。

贫困户李富国一家是帮扶政策的受益者,他感慨地说:“以前种棒子(玉米),每亩地扣除种子、化肥成本也挣不了几百块钱。现在我家的土地流转给了大棚,每年土地流转的分红是1亩800块。我现在生着病,家里女人也出不去,有时间她可以就近在大棚打工,1天挣80块钱。现在住院看病花费也少多了,去年我住院花了一万元左右,自己只掏了五百多元,合作医疗也有政府帮我们交。感谢政府,感谢工作队,给我们这么多帮扶。”

“社会帮扶也是贫困村脱贫的一大举措,海岱沟村2017年共筹集社会帮扶资金9万元。”刘一说,“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脱贫、社会帮扶是海岱沟村脱贫的三驾马车。”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自从脱贫攻坚开始以后,海岱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家家户户“靠天收”,现在家家户户激情饱满;原来村民合作和团结意识很差,互相之间带动作用不强,现在村里有了领头人,致富党员带领贫困党员;原来村集体没有收入,没有什么话语权,现在村集体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村民的满意度增加,而且村子里有了凝聚力。

刘一说,每次去慰问九十多岁的王永良老人,他都握着村干部的手激动地说:“解放前我交不上粮食被人吊起来,幸亏有村里好心人说好话才给放下来。现在不但不用交粮食,还经常给我们发米面粮油,还是共产党好。”

“感谢党的政策,我村虽然是贫困村,却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感谢环境保护部,在我村脱贫攻坚工作中给予了大力支持;感谢在我村驻村的各位干部,因为有你们的参与,我们的脱贫之路变得更加顺畅。”在与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党支部开展的连学共建活动中,李秀珍发出由衷的感慨。

下一步,海岱沟村的扶贫工作还将继续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美丽宜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增强村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

李秀珍表示,巨大的改变离不开各界的支持。环境保护部接二连三的项目,不仅实实在在地为村民、村集体带来了收入,更让村民对于未来更自信。“对我们而言,外界的帮扶是助力,更加坚定了我们要认认真真干事的决心,要发挥梦想的力量,充分抓住机遇,早日致富,早日回报社会。”李秀珍说。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