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壮士断腕 除旧布新
完善奖惩机制 确保责任落地
扩散条件一般 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用环保人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妈妈等我,春节值完班就回家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3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环保人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参加小组讨论。
本报记者邓佳摄
 

◆本报记者吕望舒

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环保厅厅长于会文看来,当前,环保工作正处于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新交汇点上。“我们必须不断分析新问题、摸索新办法、把握新规律,敢于创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新期待,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于会文说。

大气治理:一天一天保,一微克一微克抠,一座城一座城守

谈到大气治理,于会文满满的责任和担当。

他记得,去年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一天晚上与督察组领导散步,抬头望见满天星辰,领导感慨道,“这样的星空真好啊,还应该再多一点”,当天空气指数27,都能闻到青草的香味。“当时我就想,这不仅是领导的期望,更是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环保人就是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为了蓝天和星空,去年四川下了大力气、用了真功夫。首先是解决了“谁来干”的问题,层层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打通了大气治理“最后一公里”。再就是解决了“怎么干”的问题,全省各级环保部门起到了“参谋部”作用,组建了国家级专家顾问团,把脉问诊,精准发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成功探索了重污染天气应对的管用招法,解决了‘创新干’的问题。”于会文介绍,成都平原地处盆地底部,是典型的静风区,逆温频发,污染一旦形成就很难治理。因此,将重心放在“治未病”上,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吃药”:防止污染物累积,在重污染天气来临前“提前预警吃药”;强化区域内联防联控,“全体吃药”;依法依规降低应急预案启动门槛,“加大剂量吃药”。

2017年,四川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了近年来最好水平,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全省PM10和PM2.5同比下降,优良天数率同比上升,特别是成都平原大气质量改善明显。“成都蓝”“四川蓝”持续刷屏,人民群众普遍感受深、点赞多,超七成受访群众表示满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成都平原大气治理作为全省环保‘一号工程’,一天一天保,一微克一微克抠,一座城一座城守,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

水环境治理:守住长江第一道岗,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四川是著名的“千河之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使命。可以说,“水情”一直是四川最大的省情之一。

“我们的责任不仅是要保障全川9100万人民喝上干净水,还要守住长江第一道岗,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于会文深感责任重大。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四川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流域防治体系,出台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岷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力求从源头上把住排放关。同时,实施流域补偿和财政激励约束,强化流域环境承载约束,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

“除在建项目外,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中上游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于会文介绍说。

在四川的大江大河中,污染最重的是沱江。

“我们将沱江治理作为碧水战役的重中之重,列为头等攻坚任务。”于会文说。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于会文表示,在省级层面实行“双河长制”,省委副书记和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河长,沿途各市委书记担任本辖区河长,“一把手”高位推动。同时,今年要完成沱江污染防治立法。

据了解,四川还成立了沱江流域环境研究所,专门针对沱江污染防治重大技术问题组织专家攻关,并且将点位、断面、排污口全部登记在册,实施精准管理。“确保沱江治理精准到断面、精准到流域、精准到市县、精准到部门、精准到项目。”

另外,于会文还透露,2月底四川已启动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岷、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对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推动不扎实、问题整改不彻底的,严肃问责。

创新思路方法: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出去都是办法

谈及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于会文表示,当前,老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新情况又层出不穷,可借鉴的经验和可遵循的模式不多。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出去都是办法。”于会文笑着说。

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对整治“散乱污”,经信和环保部门下了很大力气,但一定程度存在反弹回潮、死灰复燃。原因何在?如何解决?于是他就带队搞了一次突击夜查。

当时,通过蛙鸣系统和奥维地图等手段,发现一城乡结合部夜间可能存在异常排放,于会文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就直奔现场,结果把夜间违法生产的“散乱污”企业逮了个正着。

“一家是外面大门紧闭、里面热火朝天,没有任何环保措施;另一家连大门都进不去,找到当地派出所才进到现场,刚停的机器还热得烫手。”于会文说,他当即请来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研究,工业部门讲已经断水断电了,街道讲白天没有生产,区政府讲已经下了停产文件,业主讲要生存。

“最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根治‘散乱污’,只断水断电不行,还要拆除设备、拔掉厂房,重新做规划,该进园区的要进园区,该转型的要转型,政府还要妥善解决好再就业问题。”于会文回忆,到一线、到现场,不仅对违法企业形成了强大震慑,更触动了各市州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查找本辖区问题,出台了相关文件,从根本上控制好反弹,尽全力根治“散乱污”。

“再难的问题,到了现场总会有办法。”在于会文看来,环境治理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进入新时代、面临新问题,一定要多调查、多研究、多摸索,转变思维理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