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推进清洁取暖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在空间重构中寻找绿色商机
节水宣传要讲究方式方法
分类后再焚烧才更科学
别让停车场成为新的污染源
让公众近距离感知环保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公众近距离感知环保

 

◆贺雨辰

江苏省前不久积极组织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及危险废物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4类环保设施,接受公众参观。据统计,目前,江苏省已累计组织公众开放活动1300多场,参观人次超过7万人。让公众近距离感知环保,体现了“开放、透明、共建、共享”的理念,公众可以理解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江苏的实践表明,开放环保设施,能够收获多重利好,应积极推进。

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有利于推动政府履职,促进企业环境自觉。将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其实是让污染治理设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运行,展示的是政府开门理政、企业开门经营的自信和勇气,市民看到的是政府和企业接受社会监督的诚意。

环境监测中心作为环保部门的下属技术支撑机构,向公众开放监测设施,将督促环保人自我加压、勇于担当,鞭策环保人不忘环保初心,牢记使命,确保监测数据科学、严谨、准确,做好新时代答卷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厂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监督,将促进污染治理企业更好地落实环保社会责任,提升污染治理水平,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只有自身过硬,才会有向公众开放的底气,才敢于把群众请到家里来做客、参观。

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有利于解除公众疑虑,赢得信任。一直以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如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给公众的感觉是污染物集中排放地,离得越远越好。因此,政府在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时,会遇到邻避问题。

唯有了解,才能消除疑虑;唯有消除疑虑,才能赢得信任;唯有赢得信任,才能得到支持;唯有得到支持,才能调动公众积极参与。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敞开大门,才能解开心结。再多苦口婆心的说教,都不如一次眼见为实的亲历更有效果。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保障公众的监督权、参与权,对于增强群众对污染治理工作的认可与信任,打造环保互信文化,有效化解和防范涉环保项目的“邻避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参观市民所说,近距离了解不仅拨开迷雾、答疑解惑,更对环保工作产生直观、深刻的感受,从了解走向理解,甚至影响生活习惯。

敞开大门,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是最直观、生动、形象的环境教育。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治理单位和设施,不仅是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设施,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环境教育设施,是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展示环保发展成果的生动课堂,有利于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公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践行环保的格局,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风尚。

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公众可以了解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情况,培养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通过参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以看到科技的力量,改变以往对垃圾处理厂脏、乱、差的印象,消除排斥感。通过参观废弃家电回收拆解机构,了解“城市矿藏”和防范重金属污染知识,改变胡乱丢弃小家电的做法。

目前,我国环保设施开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开放数量、开放日活动都较少,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放还有一定距离。2017年11月召开的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座谈会暨现场会,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标准、形成规模,通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推动在环境治理和保护过程中,在政府、企业、市民之间形成互信共建的局面。从长远发展看,今后各地的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污染治理设施,甚至每个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都应向公众开放,这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应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公众成为监督企业污染排放的主体,从而凝聚广泛的社会力量,提高全社会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水平。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