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完善法律法规严惩干扰环境监测行为
规范编制饮用水水源地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能力
在扶贫工作中践行“严真细实快”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扶贫工作中践行“严真细实快”

 

◆潘寻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作风建设关系到脱贫攻坚战的成败。作为生态环保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河北省围场县是生态环境部的定点扶贫县,如何在扶贫工作中践行“严真细实快”,笔者有以下建议。

系统梳理前期帮扶经验。随着对围场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在扶贫战略制定、方案规划、项目设计层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可适时开展扶贫帮扶措施“回头看”,对重点帮扶项目实施进程及效果产出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估,将生态扶贫、绿色扶贫、环保扶贫领域的零散经验综合为系统经验,为未来决策和管理提供建议,也为其他同类型的地区提供借鉴。

统筹协调各帮扶小组工作。各帮扶小组帮扶措施、优势资源不尽相同,如何做到扶贫工作整体推进,一是需要通过制定全面、长远的扶贫工作规划,做到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对近年来各帮扶小组的扶贫举措、效果进行分析,解决“能干成什么”的问题。三是深挖成功帮扶项目的运行机理,分享经验,解决“为什么能干成”的问题。通过统筹协调,真正形成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统筹扶贫和环保进程。生态环境保护、减贫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两个突出短板。环保与扶贫工作具有高度关联性,贫困是导致环境退化的诱因之一,环境退化不但是摆脱贫困的巨大障碍,还使脱贫成果难以巩固。因此,要在增进对环境与贫困相关性认识的基础上,统筹好当前与未来、短期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施环境友好型扶贫战略,实现生态环保与扶贫之间的良性互助,探索出一条边发展边保护的协调共赢之路。

将围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帮扶目标不能局限于2020年脱贫摘帽,而是顺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理念,帮助围场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核心是紧紧围绕“转变发展路径”这一指导思想,立足围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将围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扶贫优势,不断提高其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推进脱贫从数字量化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将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扶贫不仅仅是对弱势群体的物质救助,还包括对被救助者尊严的维护。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就是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扶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通过加强政策、教育、典型引导,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贫困群众自信自爱、想干会干,这是脱贫工作实现可持续的根本。要深刻认识到,“扶”既不是“推”,更不是“背”,而是要确保贫困群众在脱贫的路上“走正”“走稳”“走远”,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通过扶贫实现互利共赢。能否与帮扶对象建立起更长久、更牢固的伙伴关系,关键是双方能否实现互利共赢。因此,不要把扶贫看作简单的输出,而是深入思考帮扶单位在扶贫进程中能收获什么,可以给自身文化建设注入什么动力。比如,可将围场县作为深入一线开展“大调研”基地、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地、改进工作作风实践基地,推动党建工作深入开展。通过扶贫创新工作思路,就能始终保持扶贫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并实现自身不断壮大,和围场一起健康发展,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基于实践完善“两山”理论。基于自身基层工作案例,可以对“两山”理论进行全方位透视,系统梳理包括生态农业、生态补偿、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环境在内的多种“两山”实践路径,探索“两山”机制,完善“两山”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两山”理论、如何坚持和发展“两山”理论等问题。

构建全社会大扶贫格局。扶贫资金总是有限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并引入围场,构建大扶贫格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全社会动员,构建多元主体社会扶贫体系”的战略部署。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