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根河之恋
跟着明朝贵胄去种树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着明朝贵胄去种树

 

◆王洪鹏 李莎莎

古代清明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早在周朝就有“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的制度设置。以后,中国历朝历代在兴建都城和修筑道路时,都要在街道和道路两旁植树。秦始皇虽然焚书坑儒,但是在焚书时,也特意将植树造林方面的书籍保留了下来。

笔者曾经在研究朱载堉的时候,查阅诸多明朝史料,读后不禁为朱载堉的科学艺术成就所震撼,更为朱元璋、朱棣和朱载堉对植树造林的超前认识所折服。想来,中国历史上,估计很难找出像朱元璋及其皇子皇孙这样喜欢植树造林的“天潢贵胄”了。

出身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因而还获得了“植树皇帝”的头衔。朱元璋喜欢植树造林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他小时候,因为家贫几乎饿死,后来靠吃树上的柿子捡回了一条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果树能够救饥保命。于是,在当了皇帝之后,特地加封那棵老柿树为“傲霜侯”。二是朱元璋打算建立一支强大的船队,而造船需要庞大的木材。三是,在当时注重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社会,桑麻棉等很重要,要发展经济,就要植树造林。

因此,朱元璋登基后就诏令天下:“令天下广植。凡民户有田者,须种桑麻,栗枣各二百株。”一家人一年要种桑麻以及枣树各两百株,可见人工植树之多。诏令颁布出去以后,仅金陵钟山等地就种植桑麻五十多万棵。朱元璋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对善于利用空地植树的人实行免税,而对完不成植树任务者有严厉的惩罚,对随意砍伐树木者还要治罪,甚至发配边疆充军。

古今中外,也许朱元璋是唯一将植树与严厉的刑罚联结起来的帝王。在他当皇帝期间,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已为平民百姓所熟知,植树造林之风遍及中华大地。有统计称,到朱元璋去世时,中国人口不过五千万,而彼时的树木大约有十亿棵。如此计算,平均每个人种树就高达二十棵。

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是老话,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朱元璋重视植树造林的行为影响到了他的子孙。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夺取帝位以后,迁都北京。他认为,柏树常青象征江山永固,要求在太庙种植柏树。起初,由于土壤的原因,柏树无一成活。后来,采取了换土、包裹树根、带土移栽等办法,柏树才得以成活。据说,朱棣在太庙亲自栽种的第一棵柏树,现在仍然枝叶繁茂。朱棣还在民间提倡植树造林,成果颇丰。到了朱棣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明朝终于实现了建立强大海洋船队的梦想。朱棣提倡植树造林的原因和朱元璋的大同小异。当然,也许与传说中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有些许关系吧。

说过了皇帝,接下来说一说爱好植树的明朝王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派到全国各地当王爷。在封建社会,当个王爷,颇有地位和名望。奇怪的是,有一位王爷却七次上书皇帝,辞掉了王位。这位王爷就是朱载堉。朱载堉是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王族嫡世子。科学家的冷静头脑与艺术家的入世激情,在朱载堉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朱载堉由于发现十二等程律等重大贡献,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被李约瑟称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历史是公正的,世上少了一位王爷,史上却多了一位科学和文化巨匠,也多了一位劝导农民种树的布衣王爷。

朱载堉在《黄莺儿—劝种树》中从民生角度来规劝农夫多栽树,“杨柳树多栽,三五年长成材。杨叶柳絮椿头菜。柳稍儿当柴,柳椽儿再栽,树身解成大板卖。起屋宅,木植俱有,不用着钱买。” 这首曲子在中原大地广为流传,传播效果非常好。在朱载堉生活的怀庆府,出现了“村村种杨树,家家插柳树”的情景。老百姓们图的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天,可以吃上树头菜,可以用树杈当柴火烧,树木长大以后可以修房盖屋。

至今,朱载堉故里还流传着他劝导农民种柿树度荒年的故事。他走访老农,改良嫁接柿树,在怀庆府推广种植柿树,对缓解饥荒发挥了作用。当地老百姓感恩布衣王爷朱载堉,就给他赠送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一棵柿树半年粮,吃粮不忘郑贤王”。

现在,一看到植树,我便忍不住,想跟着明朝那些贵胄种树去。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