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荒草的种子
万物静观皆自得
黎明村的“聚散兴衰”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8年8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黎明村的“聚散兴衰”

 

◆庄电一

20年前,我来到宁夏盐池县,第一次走进“黎明村”,只因这个饱受风沙侵害的自然村,当时被风沙逼得无法生存,不得不四处搬家躲避。在几个月内,由一个完整的村,分裂成遥遥相望的4个小庄点。

记得初次踏访黎明村的那天,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断垣残壁和一浪高过一浪的沙丘。我看到,黄沙正一点一点地蚕食墙壁上的彩绘,就连村中饮羊的水槽都被黄沙填满了。

这个仅有四五十户居民的小村庄,像逃避瘟疫一样相继搬到相距一公里左右、原来也没有人居住的“南梁”“北梁”“东梁”,形成了3个规模都不大的新庄点,而留在原地、暂时未搬的只有两户。

提起风沙的危害,黎明村人都有倒不完的苦水:黄沙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每天早晨起床,被褥上都有一层黄沙,就连锅碗瓢盆也都变成了盛装黄沙的容器。一场大风刮来,村中的道路就被一道道沙梁封堵,各家各户院墙内外都堆满了黄沙,一连几天都清理不完。

以搬家来躲避风沙,对黎明村人来说,确实是无奈之举。但是,令他们惊悚不已的是:风沙如影随形,并没有远离他们:他们搬到哪儿,风沙就跟到哪儿,新家院落、墙角又有成堆黄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时的黎明村走到这个地步,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随着黎明村人口的增长和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生态环境也随之迅速恶化。而这种恶化,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

当时的黎明村乃至整个盐池县,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主要在于两方面:过度放牧,滥采乱挖。超出草原承载能力的养殖和放牧,严重地摧残了本已相当脆弱的草原,加剧了草原沙化的进程。而滥采乱挖则是雪上加霜,作为优质甘草产地,盐池县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年复一年的挖甘草大会战,酿成了一场又一场生态劫难,也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流血冲突,将盐池草场弄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

与这些人为的破坏相比,由于缺经费、缺人力、缺政策,当地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却严重滞后,绿化程度也很低。我第一次去黎明村时,看见村里只有三四株沙枣树,此外再也见不到别的树木。因为难得见到绿草,整个大地都呈现出缺少生机的黄色。这样脆弱的生态环境,怎经得起年复一年的破坏?

2000年,我二访黎明村,留在原地的只剩下了一户。

2002年,我三访黎明村,那里的环境还在恶化。但是这一年,值得欣喜的是,盐池县委县政府已作出决定:将本县禁牧的时间提前到当年的11月。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果断地禁止滥采乱挖。脆弱的草原,从此得到了休养生息。

2006年四访黎明村时,留在老黎明村那最后一户人家也搬走了,旧庄点完全消失了。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黎明村的“黎明”:宁夏及盐池县借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天保工程”的东风,大范围植树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生态环境正发生可喜的变化。其中,仅黎明村所在的冯记沟乡(黎明村原来隶属于马儿庄乡,此时,马儿庄乡撤掉了,变成了马儿庄村,纳入冯记沟乡)就飞播造林18万亩、人工补播11万亩,黎明村周边的树木也渐渐多了起来。

生态环境改善了,黎明村人又有了重新聚合的愿望。于是,这个饱经磨难、曾一分为四的自然村,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在最后两户搬离老黎明村之后,当年仓促搬到“南梁”的12户人家,于2011年都搬到了“北梁”,黎明村就此实现了“三合为二”。到了2012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整合的黎明村又合二为一。

短短15年间,黎明村由四分五裂重新走向“统一”,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黎明村的环境还会恶化吗?还会因风沙逼迫而迁徙吗?我在2016年十访黎明村时向村民提出了这个问题,黎明村人告诉我:绝不会了!

黎明村人为什么会如此肯定,他们的底气来自哪里?原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磨难之后,所有村民的环境意识都提高了,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不破坏,环境就不会再恶化。

我在采访中了解到,盐池县已经涌现出一批治沙大户。原来一些挖甘草能手,不但自己收起铁锹不挖甘草了,而且自发地投巨资治理沙漠,成为治沙的功臣。而更多的盐池人,非但自己不挖了,而且在外县有人前来挖甘草时,自发地组织起来,勇敢地保护家园、驱逐“入侵者”。

尤其让人振奋的是,黎明村人都有了强烈的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有些村民甚至花钱购买多种树苗,自觉地在自家房前屋后大量植树。我十访黎明村时看到,黎明村里那些成排的白杨都已长得比成人小腿还粗了。

如今的黎明村,早已风沙不再。资料显示,沙化面积曾经达到539万亩的盐池县,现在林木保存面积达到了385万亩,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了绿装,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全县实现了沙地披绿、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尘暴和扬沙天气也大幅度减少。

不仅如此,原来废弃的庄稼秸秆和柠条、花棒等固沙植物都成了好饲料。黎明村不仅建起了养殖园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所产羊肉也远销北京、银川等地。在外面闯荡多年的青年人回村了,一门心思想离开黎明村的人也不走了,富裕起来的黎明村人也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一有空闲便天南地北地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近20年的十次踏访,让我见证了这个小荒村的沧桑巨变,见证了黎明村,从一个人人想撤离的村庄,变成了一个令人留恋、令人向往、魅力四射的村庄。

作者简介:

庄电一,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已发表各类稿件五千多篇、五百多万字。著有《悠悠我心》《艺苑飞鸿》《这方水土这方人》《记者的天空》等。曾获地球奖等奖项。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