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美丽中国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绿哈达”飘扬在雪域高原
好山好水“养”出了好产品
日照确保湿地面积不再减少
灵武白芨滩禁止擅自穿越
江苏出台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8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哈达”飘扬在雪域高原
8年累计植草800万平方米,惠及高原贫困家庭
“力士·绿哈达行动”改变了卡孜乡牧民的传统放牧模式。
公益宣传大使田亮与当地牧民一起跳舞。
▶达瓦卓玛的手工合作社吸引越来越多人参加。
◀种植饲草,给当地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本版照片均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提供
 

本报记者张倩

五彩的风马旗映衬着高原蓝,在风中摇曳,转眼又是一个秋。秋天,是武俊喜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作为一名常年从事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每年大部分时间,武俊喜都要在西藏度过。大概是受高原烈日“洗礼”的原因,他肌肤晒得黝黑,当谈到他的研究团队和牧民时,他微露喜色。

“我们与卡孜乡白朗村的村民们一起合作‘力士·绿哈达行动’已经多年了,今年又有了新的突破,我们的团队用富余的牧草研制了一种‘草饼干’,通过加工让饲草更紧实、更碎,同时还加入一些微量元素,既满足了营养需求,又让饲草不再卡喉咙,一举多得。”武俊喜开心地说,他们最近还在牧草里混合了玉米粒,香脆营养,很受村子里绵羊的欢迎。

高原上来了一群“牧草医生”

人工饲草成为走出传统放牧困境的关键

“初来西藏,这里的自然风光令我着迷。但是,因为一些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对这里相对落后的植草技术印象很深刻,”武俊喜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武俊喜和他的团队来到拉萨林周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希望能通过他们的研究提高当地牧民的植草技能,改变传统的放牧种植模式。

对林周县卡孜乡的牧民而言,这就像一群既懂牧草、又懂种植技术的“医生”来到他们身边,对这里传统的放牧模式“把脉问诊”。

经调查,武俊喜的团队发现:这里的冷季草地面积小、利用期长、载畜力低,而暖季草地面积大、使用期短、载畜力高。冷暖季草地分布不平衡,载畜力不协调,可供割贮越冬的饲草量不足当年存栏牲畜3天的饲喂量,牲畜必须终年放牧, 抵御冬春雪灾的能力很低。饲草短缺、利用低效是制约西藏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提高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要实现农牧民可持续增收,卡孜乡就必须走出一条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过武俊喜团队和牧民几年的尝试摸索,得出结论:人工草地饲草产量是退化草地的3倍~4倍。绵羊在天然草地放牧时间为8小时/天~10小时/天,同样情况下,在优质人工草地,放牧时间仅要3小时/天,绵羊出栏率由原来的11%提高至23%左右。

这样,人工饲草就成为卡孜乡走出传统放牧困境的关键。通过对不同人工种草的产量进行比较,团队决定引种绿麦草。这种饲草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倒伏、适口性好、可刈割、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特别适合在条件较差的土地上种植并获得高产,且其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达到13%~19%,高于天然饲草。

到了2015年,团队开始尝试绿麦草与紫花苜蓿混播,但效果仍然不理想。又经过3年的混播尝试,2018年,团队将绿麦草、紫花苜蓿、箭豆和燕麦4种植物进行混播。到今年9月初,饲草已经长势喜人。记者在卡孜乡草场看到一些饲草长势良好,有些高度已经“及腰”。

绿哈达行动让牧民受益

从植草项目中领到劳动报酬,牛羊产奶量也更高

索朗卓玛一家是“力士·绿哈达行动”的直接受益者。以前索朗夫妇需要外出打工,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8年前“绿哈达”来到卡孜乡。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索朗两口子回到家乡,成为最早的一批饲草种植者之一。不仅参与种植,索朗也喂自家牛羊这些饲草,由于人工饲草蛋白质等含量高,牛羊的产奶量随之提升,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久而久之,这种模式被乡里越来越多的牧民家庭所借鉴。

索朗一家人通过辛勤耕作,从植草项目中领到了劳动报酬,生活状况逐渐好起来,他们不用再外出务工,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如今,索朗的第二个孩子小旦增丹达出生,让这个小家庭与这片广袤的土地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除了改善牧民的生活状况,“绿哈达”的关怀还不止于此。达瓦卓玛的孩子在4岁时忽染感冒,因为没有足够的医疗费而耽误了治疗,成为聋哑孩童。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打击是巨大的。由于没有足够的医疗费,达瓦的无数个夜晚都在难过与懊悔中度过。

走出悲伤后的达瓦,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在乡里成立手工合作社,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周围有同样经历的残障人士所在家庭。然而,这样的决定没有得到丈夫的支持,不久后丈夫离开了她,达瓦成为一位单亲母亲。

开始总是很难,但达瓦在女儿的陪伴下走了过来。合作社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因为达瓦他们出色的手工艺制品,“绿哈达”团队与他们进行了多次合作,并进行援助。就这样,合作社在乡里小有名气。达瓦说:“我家的牛现在也吃新培育的饲草,牛长得好,卖的钱更多了,我就再贴补到合作社的日常运营里。”

近日,在“绿哈达·XIN的一平米”公益摄影分享展上,记者再次见到了这位母亲。当策展人讲述她的故事时,记者看到了在角落里默默流泪的达瓦,于是递了张纸巾给她。达瓦用不太顺畅的汉语小声说了句“谢谢”,既腼腆又带有一丝感激。

助力高原打造“生态经济共同体”

产品中有了高原味道,以日常消费品为切入点,让环境公益宣传走近消费者

作为发起方,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陪伴“绿哈达”走过8个春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宣传联络部主任李承峰说:“我们希望‘绿哈达’能一直行在路上,让活动的生态价值和环境价值惠及高原上更多贫困家庭。”

2018年在林周县卡孜乡继续种植牧草2250亩,8年来累积种植牧草12250亩,约合816.7万平方米。时至今日,因为“绿哈达”的进驻,卡孜乡白朗村合作社和托门村合作开展饲草种植和管理,已经惠及两村174户2413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289人。

“最初开展‘力士·绿哈达行动’是出于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考虑,希望能够通过种植人工草场,保护这片净土。随着项目深入开展,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片土地上可爱的人们。”联合利华个人清洁品类市场总监赵文峰表示,“我们开始认识到,要可持续地保护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必须让这片土地上养育的人民富裕起来。农牧民能够通过更多方式致富,逐步脱离对草场资源和放牧的依赖,从而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如果说科研团队的加入解决了天然草场承载力低的问题,那么高原上新播种的紫花苜蓿则成为了“新宠”。

对很多参与到“绿哈达”项目团队的人们来说,紫花苜蓿是一种记忆的承载。莺飞草长,蓝天下,自由的牛羊畅快地啃食着青草,不远处一片紫色的花海,这样的画面始终萦绕在很多人的脑海之中。每朵紫色的小花,散发着属于青藏高原独有的芬芳。

于是,力士将这种来自高原的味道提炼到“绿野清香”系列沐浴乳产品中,让更多向往草原的人能感受到这种香味的魅力。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商业伙伴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所以,我们开始尝试将一些日常消费品作为切入点,希望借此让环境公益宣传走近消费者、走进千家万户。我们也希望能够与当地的人民建立友好持续的联系,深入了解当地需求,采取更多接地气的行动,在加快推动高原地区形成健康稳定的生态经济共同体的同时,也让人民真正从中受益。”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徐光说。

这个夏天,武俊喜与卡孜乡的乡民们又共同度过了一个望果节。在藏语里,“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圆圈”,“望果节”就是围绕田野歌舞庆祝丰收的意思。这个节日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节日当天,藏民们身着盛装,转遍农田,祈求风调雨顺好收成。这是武俊喜的真实期盼,也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每一位藏民内心深处最虔诚的期盼。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