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绿色成为济源发展的永久底色
打造综合执法队伍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公园城市 共享优美生态
学习十九大精神 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8年10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绿色成为济源发展的永久底色

张战伟,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法学硕士。曾任河南省纪委驻省交通厅纪检组组长,河南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河南省委巡视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济源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路子。济源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

对话人:河南省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

采访人:本报记者李世东

济源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把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的基本依据,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济源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发展动能、增长方式继续呈现积极变化。请问,济源如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张战伟: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就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了重要部署,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这是大自然留给济源的宝贵财富。然而,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好济源的绿水青山,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是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又富又美济源的必由之路。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城市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我们深刻认识到,抓生态环境保护决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倒逼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融合发展新路子。

为此,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发展的做法,时刻绷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这根弦,把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的基本依据,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济源城市发展的真正底色。

中国环境报: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是解决结构性污染的关键举措。请问,济源在这方面是如何规划的?

张战伟: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产业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具体到济源的情况,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瞄准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化方向,加快技术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推进超低排放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度,引导企业实施提标改造,帮助企业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水平。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全面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推动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切实把煤炭消费占比降下来,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和不达标企业,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同时,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企业只要环保做得好,都支持发展。防止“散乱污”企业上山下乡,已取缔的严防死灰复燃。新引进的企业要严格环保准入,争取多引进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企业。

三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对已经有技术、有市场、有基础的纳米杂化、水处理剂、富硒等产业,要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做强做优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业,打造一批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基地,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生态绿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绿色农业的产出效益。同时,深入挖掘济源的生态旅游资源,用济源的青山秀水、田园风光吸引外地游客,以全域旅游引领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中国环境报:据了解,济源北依太行、王屋二山,全市面积88%是山区和丘陵,保护生态环境任务艰巨。请问,济源如何统筹城乡生态保护?

张战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污染防治就像分子,生态保护就像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坚持保护与防治并重,城市与乡村兼顾,协同发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认为,首先,要坚持保护为先。按照国家和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初步划定济源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为490.4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5.82%,已报省政府审批。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就要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围绕加快推进天然林保护、美丽河湖建设、露天矿山综合整治等重大生态工程,科学整合优化现有各类保护区。

其次,要坚持城乡统筹。抓住河南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大机遇,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坚持以水润城,做好济源水文章。坚持以绿荫城,推进城市绿化,实施中心城区55处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和绿化利用,全面提升公园绿地生态效能。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程。

此外,还要注重基础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土净的重要途径。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的部署要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为载体,动员全社会一起建设绿色家园,让绿色真正成为济源的底色。

济源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高标准推进环境治理

中国环境报: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济源市,下一步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张战伟:济源的工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环境容量有限,加上三面环山的U型地形地貌,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照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济源将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高标准推进环境治理。

首先,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打好结构优化调整、工业企业绿色升级、柴油货车治理、城乡扬尘治理、环境质量监控全覆盖5个标志性战役。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行动,开展工业炉窑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重点企业深度治理等专项行动,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燃煤散烧管控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制定和实施重点涉气企业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企业空气质量排名等制度。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以柴油货车治理为重点,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严禁“冒黑烟”等污染严重的施工机械进入工地施工。强化联防联控,提升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提高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能力,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其次,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打好全域清洁河流攻坚战。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在全市逐步禁采地下水。

第三,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方式,有效防范化解土壤环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加强未污染土壤的严格保护,决不能再欠新账。

中国环境报:据了解,当前济源的污染防治攻坚压力仍然很大,请问,济源如何确保治污攻坚任务落实?

张战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但是,我们在环境攻坚问题上态度明朗,决心不变。连续12年,济源市政府的一号文件都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头号重点工作来抓,确保重点治理工程项目落实到位。为确保攻坚任务落实,我们坚持做到四点发力: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坚决落实主体责任,细化责任清单。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层层夯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其他党政领导同志和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环境保护职责,“谁的孩子谁抱走”,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部门必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二是增强工作本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合性、专业性强,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干部必须提升能力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增强绿色发展本领,贯彻新发展理念,善于学习研究政策,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思维,抓准发展和保护的结合点,把环保支撑发展、环保服务发展、以环保提高发展效益作为发展的突出任务,让绿色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增强改革创新本领,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推进工作,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环境保护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依法治理能力,强化执法检查和法治宣传,引导全社会增强法治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应急处理本领,注重分析研判,做到及时处置、有效应对。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保铁军,尤其要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主动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撑腰打气。

三是广泛宣传动员。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环境污染的负面典型,加强舆论监督。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奖励及处理反馈机制,鼓励人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凝聚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四是严格考核奖惩。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相关方面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对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由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公开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区域环评限批。制定量化问责办法,对损害生态环境的党员干部,终身追责。对攻坚任务不担当不作为、弄虚作假、推诿扯皮,造成不良影响的部门,严肃问责。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