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COP15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那些年,影响过这些人的书
亮相COP15,这本书什么来头?
万物有灵 生命至美
央视特别节目《中国在行动》播出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物有灵 生命至美

补充书单
《生命大趋势》
《地球上的性》
《阳光下的新事物》
补充书单
《了不起的动物乐园》
《鸟的感官》
《昆虫的私生活》
补充书单
《镜头下无声的呐喊》
《濒危:我们与它们的未来》
《自然的艺术》
补充书单
《发现之旅》
《自然的历史》
《发现奇异的动物》
 

◆本报记者 王琳琳

图书是了解、认知生物多样性的一扇重要窗口。文化版整理了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图书,从 “感悟经典”“观察与发现”“影像力量”和“博物之美”四方面,和大家一起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和情况,需求与未来。

感悟经典

对大部分普通公众来说,生物多样性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空泛的概念。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采取哪些行动?这些宏大且复杂的问题,并不清晰了解。

比如说,生物多样性,仅仅是数量的多样性吗?一个地方种植了大量单一树种的人工林地,树木茂盛,景色怡人,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林下几乎没有其他植物,生物多样性其实很差。再比如说,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一定优于人工生态系统吗?利用一定会带来危害吗?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什么意义?

唯有了解才会热爱,唯有热爱才会行动。“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用一生精力向公众普及倡导“生物多样性”,号召守护人与万物共同的家园。《生命的未来》是其最具影响的代表之作。书中用丰富的细节展示了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用与世隔绝的岛屿上生活的鸟类因为人类到来大量覆亡的真实事件,表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盖娅时代·地球传记》则是学者拉伍洛克关于地球理论的思考,希望借此为人类个体如何与地球相处指明道路。

观察与发现

顾城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大自然是上帝赐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它就在我们的俯仰之间,自然情愫、自然审美,与自然联结的情感态度就是我们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态度基石。

试想,一个成天在钢筋水泥屋子里生活的人,不可能体会到被蚂蚁咬伤的疼痛,不可能感受到青蛙皮肤的粘滑,不可能品尝到杨梅的酸甜,当然,更加谈不上对生物的热爱。

只有走近自然,走近广阔天地,去看、去听、去观察,才能聆听落雪的低语和松林的叹息,感受昆虫扑拍翅膀时的柔和曲调,感受草原狼对着夜空长嚎的月光之歌……由商务印书馆策划出版的《怎样观察一朵花》《怎样观察一棵树》《怎样观察一粒种子》系列书籍,正是帮助人建立与自然沟通桥梁的工具。

这些在自然中不经意的偶遇或邂逅,可以鼓舞人们唤醒对大自然的情感,重拾对自然造物的信仰和谦卑,融入更多对自然的思考。

影像力量

只有感受到地球万物有灵的生物多样之美,从中获得热爱与感动,才有可能激发真正的保护行动。

因为那些野生动物摄影师在野外长期蹲守拍摄到的画面,也许能帮助我们发现,连我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对自然的眷恋之深;那些凝固的时光片段,也让我们如今还能看到一些已经灭绝的动物,了解它们曾经悲惨的命运。

比如摄影集《生命的力量》。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用了两年时间,收集了百年来大量珍贵的摄影作品,通过时间、地域、物种三条线索,将中国丰富的动物资源和不为人知的野生动物保护故事,通过一张张照片,完整、生动地呈现出来。

再比如新近出版的《奇妙物种在云南》,用60余张大幅全彩生态摄影作品,典藏云南自然生命之美;用60个奇妙物种珍贵瞬间的记录,呈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看见,才懂得珍惜。影像拉近了我们与野生生物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人类与其它生命间的共情,进而帮助野生生物们争取到更多的生存空间。

博物之美

《诗经》有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国自古就有博物的传统。

现代博物学倡导与大自然打交道,试图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动物、植物、菌类、矿物、星星、云等,对它们进行描述和分类,同时也关注大自然中各个部分、各个层面之间的关联。但现代人因久居城市而忽视并淡忘了野生与自然,以至于远方树木的倒下与鸟类的灭绝于之而言,仿佛无关痛痒。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并倡导“博物”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博物能够让人放松,将自己融入更大的共同体,包括大自然;博物有助于大系统的平衡和适应;博物学能够坚持自然公正的原则,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膨胀僭越,保持环境友好。

那么,何不走进博物的世界,观鸟、看花、种菜、采集标本以及给自然物分类呢。比如可以阅读《伟大的博物学家》《伟大的探险家》向先行者学习,也可以自我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而向万物致敬,向伟大的生命致敬,也坚定自身对生活的信念。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